送喜报
2015-12-14
作者:
来源:
宋序彦 文/图
1955年,我在北京五中读高二。那年元旦,我参加的学校军乐队接到要配合街道办事处给驻地的军属送立功喜报的政治任务。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课余和假日的时间加紧练习。到了指定的日期,全队分为三个小组,分赴不同的地点去送喜报。。
当天,我所在的小组被分配到东城区马将军胡同10号的仇家送喜报。
走进马将军胡同,随着整齐的步伐,我们奏起欢快的军乐,鼓声号声响彻云霄,气氛极其热烈。当我们奏着军乐走进仇家大院时,胡同里院门内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我是敲大鼓的,站在第一排正对北屋正房门口的台阶下,对面前的情景一览无余,看得清清楚楚。
停止奏乐后,街道办事处主任请出了两位老人,他们慈祥地微笑着,向我们鼓掌致谢。办事处主任念了立功喜报,原来是他们的大儿子在空军部队训练中立了三等功。立功喜报就镶嵌在一个大玻璃框中,同时还把一块区政府送的“功臣之家”的横匾一起送到了两位老人的手中。从两位老人脸上喜悦的神情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接到儿子立功喜报时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父母了!
接着,街道主任请老先生讲几句话。老先生很朴实,讲得并不多,但很中肯,老人掷地有声地表达了一定要让儿子在部队中好好干,保家卫国!
这次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远的影响。我也下定决心,高中毕业后要报考军事院校,在部队里好好干,也要争取立功受奖,为父母增光。
一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军校,参了军,并在后来的岁月中,由于工作出色,荣立了二等功。更巧的是十几年后,接立功喜报的这对老人竟成了我的岳父岳母。照片中,戴着红领巾微笑的女孩就是我现在的老伴。
她当时是府学胡同小学的学生,后来上了女二中,又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我则在高中毕业后,考上了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属于国防科委系统的院校,我俩毕业后,又先后分配到国防科委的同一个研究所工作,由此我们从相识发展到相知、相爱。
一晃六十年过去了,我从给老人送喜报的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与老人的女儿喜结连理的女婿,这真是人生奇妙的际遇。直到现在,我和老伴还经常翻开相册,端详着这张老照片,微笑着谈论起当年送立功喜报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