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我收藏的老名片

2015-11-18 作者:张栓柱 来源:劳动午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在社会活动、工作往来中,开始盛行交换一种汇集个人基本信息的卡片——名片。无论哪种单位行业、何种身份职务,很多人都随身带着这种名片。但凡一起参加活动时,就会出现你送我、我送你,互换名片的场景,即便同一个单位行业的,交换名片的情形也不鲜见。
  一天,我拿出早年收到的数百张名片,跟看老照片似的逐一看起来。
  我收存的这些名片,都是早年参加宣传报道等相关活动时收到的。那时,由于工作原因和个人爱好经常写点东西,便参加了几次本系统和报社组织的宣传报道交流、通讯员总结表彰活动,期间不但结识了部分领导和编辑、记者及社会人士,还收到有些人送我的名片。比如,应邀参加石化系统报刊通讯员培训活动时,就收到几十张省市公司局处级领导和相关单位通讯员的名片。虽然当时我也在办公室任职,但不敢随便印名片往外送,所以没名片送给人家。那些年,我还是北京工人报、北京市场报、北京消防报的忠实读者,经常往这些报刊编辑那里投稿。为了方便联系,也就跟许多编辑、记者索取了名片。1994年,我给某报写了篇稿子,没想到专刊编辑很快给我回了信,提出了稿子修改意见,还附上了他的名片。看着那位编辑的回信和名片,我很感激。至今,我都把收到的名片视为朋友送给我的礼品,单独存放在名片夹里。
  那年月,之所以开始盛行印制、交换名片,一是名片集纳信息量多,主人姓名、工作单位、职务、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都汇集在上面。二是时尚,有凸显身份的作用,有的人不仅把单位职务印在名片上,经济师、助理会计师及某学会副会长等这类职称、社会兼职也逐一印上,给人很有才能的感觉。名片使用的纸张材质,有的很普通,就是厚些的白纸,单面印刷;有的则很讲究,彩色、塑膜、双面印刷,正面中文,背面英文。
  看着一张张名片,不由得想起侯耀文、黄宏主演的那个用名片当扑克玩的小品。不能不说透过一张小小的名片,就能看出名片主人的性格,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张栓柱 文/图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