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抓拍 得了个特等奖
2015-11-17
作者:王桂齐
来源:劳动午报
入伍后,我对照相、洗相情有独钟,这也成了我最喜欢的业余爱好。当兵前三年,每月津贴分别是六元、七元、八元,我用积攒的100多元津贴,买了一架“海鸥”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平时节余的津贴,都买了胶卷和摄影书籍,我还东拼西凑组装了一架放大机,又用木制箱子做了一个印相机。闲暇时不是捣鼓照相机,就是摆弄放大机和印相机,拍了不少照片。
在师里组织的培训中,我认识了师部的副连职干事高艾苏,他负责全师的摄影工作,主要任务是拍摄新闻图片给报刊投稿。看高艾苏冲洗照片是我学习的好机会,所以不管白天晚上,只要不上课我就给他当徒弟打下手。两个月的培训时间里,我学会了一些洗相、放大技术,为日后的摄影打下了基础。
几十年前,照相都是用胶卷,较好的胶卷是柯达和富士牌的,每个胶卷的价格都在20元以上。仅凭我自己微薄的工资,一个月不吃不喝,也只能买十来个,所以,每照一张相片都很珍惜,我不会轻易按下快门。在部队从事保卫工作后,读了《刑事侦查学》一书有关照相章节,经过老师悉心指导,我学会了构图、用光。
在云南前线参加“轮战”时,由于阵地指挥所没有专门的摄影干事,而各级慰问、演出活动又离不开照相,团政委魏双来征求我的意见,可否兼任摄影工作,我想部队的照相机成像效果好,胶卷不限量可以报销,哪有不乐意的道理。于是,进入战区一个月左右,我开始负责团里的照相工作。有人说射击高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果不其然,在云南前线兼任摄影工作的一年多,我的摄影水平大有长进。
对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战场难以身临其境,尽管也有摄影记者到战地采访拍照,但他们毕竟不能和官兵生活、战斗在一起。到云南前线参加“轮战”,对我则是天赐良机,投了几张新闻图片,被报社采用还获了奖。其中《战地理发》获得了云南省摄影大赛特等奖。照片内容是一名战士坐在炮架上,把报纸掏一个窟窿套在头上,代替理发的围裙,另一名战士手拿推子为他理发。
我拍摄了团里官兵在前线战斗生活的大量照片,较好地完成了摄影任务,还保存了几百个冲洗后的胶卷,为后来记述团史、师史,提供了珍贵的战地影像资料。战后,我的照片在河北省的宣化县、张家口市等地的文化馆举办了展览,许多记者、摄影爱好者都成了我的好朋友。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看到这些老照片,仿佛又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战友们并肩战斗、谈笑风生。
□王桂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