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2015-11-12
作者:
来源:
韩晓岗 文/图
今年九月份,习近平主席给抗战老战士颁发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抗战英雄的身份象征,是对他们的一种敬意,亦是对历史的正视反思。
我党历史上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都有不同内涵的纪念章。可以说每枚纪念章都蕴藏着一段故事,让人温故知新,引人无尽思索。
我母亲袁希昭1949年5月参军,1951年3月入朝作战,1954年初转业。母亲在部队的五年中得到了两块纪念章。
第一枚是“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是近4公分圆章,章中有“雄鸡”地图,其中四川、云南、贵州、西康等省份用凸透线;上沿四面飘扬的八一军旗,褐色齿轮、金色麦穗拱卫两边;章下“解放西南胜利纪念”八字赫然入目。章后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颁发”, “1949-11-1—12-27”字样。这是解放西南五省的起止时间。
1950年5月,母亲在15军时得到这块人生第一枚纪念章。
母亲在安徽安庆参军到二野四兵团15军,后到兵团军大学习。当时部队向西南边陲进军,路途遥远,要步行军穿越千山万水。为此,军大中队指导员沈刚及时做思想工作,她说我们今天的步伐会留下历史的痕迹,祖国人民不会忘记我们的。解放前,内地人不愿意去边远城市。领导们有效的思想工作,坚定了学员们解放大西南的决心。母亲随部队一路向西打赣州、取广州,在广西苍梧过得1950年的元旦,而春节是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里度过的。这个春节,没有鞭炮灯光、没有人群街面;漆黑的夜晚,只有怒号的山风伴随着林涛的呼啸,那战马的嘶鸣与围着篝火的部队战士,他们或和衣枕枪而眠,或围聚憧憬而坐……构成一幅万山丛中战士奔沙场小憩的水墨画,那情景使老母亲至今难以忘怀。
在贵州少数民族区域,当地人惊恐的眼光和学员们热情的宣传形成反差。当看到部队纪律严谨不侵扰,把自己的粮食放到村民那破旧的窝棚里时,他们才对这些“兵”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部队每到一地除了扫残敌、剿匪徒以外,还要宣传群众,动员青年入伍。1950年部队在四川剿匪又接收一批热血青年入伍。在发纪念章时就有人议论:袁希昭是四川人,她不应该得到这枚纪念章。领导解释了此事后,大家也就释然了,议论变成了羡慕的眼神。
母亲得到的第二块纪念章是抗美援朝纪念章。纪念章正中是毛泽东头像,下方有“抗美援朝纪念”铭文,外环闪耀光芒的红五角星。背面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1951”的文字。
母亲1951年3月入朝。出国前就颁发了这枚纪念章,她把纪念章放到行李里,存到15军在邢台留守处。即把对祖国和家人的眷恋深深的藏在纪念章里。大家都做好了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准备。1952年5月,母亲携金达莱的花香,披着战火硝烟回到祖国,第一件事就是戴上这枚纪念章。那时候,全国各地正在轰轰烈烈地支援抗美援朝,形成“一人入朝,全家光荣”的氛围;追求光明、向往进步、崇尚英雄、尊重先进是当时社会的主旋律。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胸佩纪念章是很光荣的事情,这种感觉只有那年代的人才能领悟。妈妈到医院时,医生护士围拢过来热情打听朝鲜情况,用羡慕和崇拜的目光打量这个年轻的志愿军军人,几乎是给予了一路绿灯的照应关照。一位和妈妈同部队的战友,因生育而未出国。看到妈妈的纪念章总是羡慕有加,并心生埋怨不该那时候怀孕生育,失去了得到纪念章的机会。
60多年岁月的流淌,使纪念章失去了往日的光亮,但历史的痕迹已定格其中。纪念章记录着那段时光,闪烁着英雄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