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心系军工我三次放弃调到城里

2015-08-03 作者: 来源:

  1980年,本文作者从地处山西的国营红山机械厂到五机部汇报首台坦克架桥车研制工作时,在北京展览馆前留下的青春照。
  □杜芸田 口述  牛润科 整理
  看着这张老照片,一段难忘的往事又浮现眼前,为了军工事业,我3次放弃了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
  1964年,我在内蒙古第一机械厂340车间负责生产准备工作。当时五机部副部长张连奎来我们厂里蹲点,搞学大庆岗位责任制试点时,了解到我的情况:从石家庄工业学校毕业后,在厂里工作7年,既懂生产管理,又有实干经验。所以,他想把我调到部里工作。在张副部长征求我的意见时,我说:“我听工厂和车间领导的意见。”我清楚地记得车间主任对我说:“小杜啊,从感情上来讲,我应该为你有这样的机会而高兴,理应为你开绿灯。可是在咱厂军工产品研制的节骨眼上,咱们车间很需要你呀!”听了主任的话,我毅然放弃了这次可以调往北京的机会,投入到我国第一代坦克更新换代的研制生产中。张副部长临返京前对我说:“小伙子,好好干,咱们国家的军工建设,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我说:“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会努力的!”
  1970年,中央决定在山西南部某山区建立国家第二代坦克生产基地,急需军工生产技术人才,去支援那里的工程建设。为此,我又响应党的召唤,举家来到山西的一个大山沟里,开始了最艰苦的二次创业。到1973年,依照政策,作为独生子女,组织上批准我可以调回河北邯郸父母的身边,照顾两位老人。可是工厂的筹建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于是我做通了父母的工作,投入到了工厂建设中。
  “文革”结束后,组织上给生活在北京的岳父平反,并且允许身边无子女的老干部,可以有一个子女举家调进北京。当妻子把这个消息高兴地告诉我时,我国首台坦克架桥车的研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为研制组里最年轻的技术主力,我怎能在这个重要的时刻退出呢?思来想去,我对爱人说:“还是等下次吧。”一贯支持我的爱人,含着眼泪对我说:“我听你的。”于是我又毅然放弃了调进北京的机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研制生产当中。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