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飞机窝”见证日军侵华罪行

2015-07-07 作者: 来源:


位于西郊闵庄的飞机窝(作者摄于2008年)
  □户力平 文/图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京(时称北平)。为巩固其在华北地区的统治,于1938年3月开始在北京西郊兴建机场。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当年7月1日,西郊机场初期工程完工,日伪当局举行了飞行开始典礼。此后经过后续的建设,1940年11月7日,机场建设全部完成。从此,日军飞机在此频繁起降,这里成为侵华日军的重要运输枢纽,每天都有数十架飞机起降。
  到了1944年夏季,日本的败象已渐明显,日军为了防备空袭,保护飞机,便在机场周围的一些村子划出禁区,将禁区范围内的村民撵走,随后修建飞机掩体——“飞机库”13个,其中闵庄就有4个。因这些飞机库掩体呈穹顶形扣在地面上,直径有20米甚至更大,如同龟壳,被俗称为“飞机窝”、“飞机包”。这种掩体具有多种用途,既可以停放飞机,免遭空袭,又可作为飞机修理车间,遇有空袭警报,机场的所有人员隐藏其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西郊机场。1948年12月14日,西郊机场被解放军攻占。1949年3月25日,解放军部队在西郊机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
  由于“飞机窝”用钢筋水泥建成,格外坚固,所以被保存完好的保留下来,成为侵华日军的罪恶见证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飞机窝”被附近的生产队当作库房和菜窖,直到十几年前还保留着几处。为此北京市文物局和海淀区政府曾在“飞机窝”旁竖立了汉白玉方尖碑,上书“侵华日军飞机掩体遗址”及“国耻纪念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几年前,有开发商在闵庄村附近开发建设住宅区,因嫌“飞机窝”碍事,未经文物部门批准,于2014年6月对海淀区唯一遗存的“侵华日军飞机掩体”进行了彻底拆除,而今已无踪迹可寻。尽管开发商被处以50万元罚款,但那具有70多年历史的侵华日军罪证却无以复存,实属遗憾。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