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聚餐让我们感情更深
2015-03-06
作者:宋秀荣
来源:劳动午报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2007年的“三八”妇女节。那一年,企业搬迁到了马坊,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友们的收入不高,食堂的伙食也不好,一周才能回一次家。平常大家吃饭,都是从家里带点儿、吃点方便面、食堂凑合相结合。“三八”节到了,一贯节省的女同胞们决定“腐败”自己一次,下班后一起去马坊镇最大的饭馆兴雨轩聚餐。
我们车间这十几个女同胞,过去虽说是在同一个车间,但因大家分工不同,班次不同,平常少有接触,因此许多人都互相不认识。而我和小周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和大家接触比较多,也都比较熟悉,因此我俩就成了“张罗”。坐在饭桌前,给大家做介绍:×××,原来是干什么的,住在哪儿,家里还有谁在本厂工作……慢慢地大家就熟悉了起来。
吃得差不多了,我起身去拿餐巾纸。谁知我在抽屉里发现了好几只白蜡烛。我猜一定是为停电准备的。于是我拿了一个空啤酒瓶,把蜡烛插上,点燃。然后,悄悄地一下子关上了灯。在大家的尖叫声中,我把蜡烛端了过去,大家又开始兴奋起来。唉,要是早发现,我们就可以来个烛光晚餐了。不过,不要紧。我们开始了做游戏,把蜡烛放到餐桌的转盘里。转到谁那里,就让谁唱歌。小周一贯比较活跃,嗓子也好,于是我们就作弊,让蜡烛停在了她的面前,她大大方方就唱了一首。由她开始,再转到别人那里,别人一般是推脱一下,然后被逼无奈,好歹也张开了嘴。最让我难忘的是,本来小夏和爱丽不会唱歌,一唱歌就跑调,还有证明人的,也让我们鼓动成功。
饭吃完了,有人说:“今年的三八节过得真好。明年咱们还这么过吧!”
此后,我们车间这十几个同来马坊的女同胞感情更深了,在称呼上也一改工厂里十几年的老传统——×师傅,而是用张姐、李姐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