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生一起走
2014-11-17
作者:黄吉飞
来源:劳动午报
没有中央媒体的“高大上”,没有都市媒体抓人眼球般的“惊世骇俗”,但在我们艰难支撑时却给予了雪中送炭般的支持与关爱,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给我们带来“喜大普奔”的感受。
说起铁路,很容易让人想起春运。为了增加运力满足百姓出行需要,在春运(包括暑运及各种黄金周、小长假)期间,铁路都会增加许多临时客车。而这些增加的列车,基本上靠铁路内部挖潜。这就意味着,铁路职工要承担比平时大得多的运输任务和生产压力。在那人潮汹涌的40天里,铁路别无选择地奔跑在舆论的风头浪尖上。一方面,是铁路运能与百姓需求之间矛盾导致“一票难求”而产生的怨愤;另一方面,也是铁路最艰难,压力最大,最需要社会理解的时刻。每年的春运,超大客流引发的超乎寻常的劳动强度考验着每一名铁路职工,“5+2”、“白+黑”、加班加点、连续作战、“舍小家为大家”成为常态。
作为铁路的一名宣传干部,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借风造势,借力发力,为一线干部职工输入正能量,鼓舞士气、激发干劲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4年2月21日,正是春运最繁忙、最紧张的时刻,《劳动午报》用了一个版的版面刊登了反映北京站春运的《铁路一线夫妻兵,聚少离多春运情》。这篇长篇通讯,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春运中北京站工作在不同岗位上的3对夫妻,为了春运克服困难、加班加点、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文章刊发后,在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它不仅使广大旅客对春运中的铁路职工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职工家属油然而生一分理解与感动。80后的客运车间值班员张伟事后兴奋地说:“我爸妈和岳父、岳母都看到了这篇报道。特别是我妈,一边看一边流泪。他们反复叮嘱我们,要全力把单位的活儿干好,孩子和家里的事儿都不用我们管。”在铁路职工最艰难的时刻,《劳动午报》浓墨重彩地反映了一线职工的艰辛努力和默默付出,不啻为雪中送炭!而这份理解,这份关爱,千金不换!
2014年10月21日,《劳动午报》在头版刊发了北京站帮助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的残疾旅客进站上车的大幅彩色照片。这幅照片是我拍摄的,没想到,对于我这样一位通讯员的照片,能在报纸的第一版被刊用,实在出乎我的意外。当然,对于照片中参加此次活动的工作人员而言,能在报纸的主图上露面,也着实兴奋不已。
屈指算来,与《劳动午报》的接触已有近四年的时间。从最初的接待记者采访,到专门为其撰写稿件,是我与该报采编人员逐步认识、了解并结下深厚感情的过程。由于北京站的独特地位,给了我接触各路媒体的机会。《劳动午报》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明星大腕,但在我的心目中,他就像邻家大哥,亦像知心老友,憨厚淳朴,内敛低调,而一旦遇到困难或挑战,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