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一张饥饿年代的教师特供证

2014-09-12 作者:尹新 口述 汤礼春 整理 来源:劳动午报

每当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就想到了一件往事——

  1960年5月,我在经历了10年的戎马生涯后,转业到了地方,被分配到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秘书科工作。

  那正是一个大饥荒的年代,整个社会的话题似乎都集中在“吃”上,人人都在想方设法搞吃的,红薯、藕、南瓜、萝卜这些平常人们看不上眼的杂粮、蔬菜此时都成了抢手货,都成了许多人家里的主粮。然而在教育界,由于一些老师都忠诚于教育事业,死抱着男27斤、女26斤的口粮坚守在讲台上,所以许多教师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有的还患上了肝炎、浮肿、妇科病,还不时传来某某学校的某某老师昏倒在讲台上的消息。

  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天,局长找到我,说要交给我一个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当我表示一定会全力以赴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工作后,局长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特供证”递给我说:“你也知道,当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严重营养不良的状况,导致许多教师患上了各种疾病,为了保住这支队伍,我向市区政府申请了多次,终于要到了一张‘特供证’。你的任务就是办一个类似小型疗养所,将一些有疾病的老师分批安排到疗养所休养,这张特供证能到特定的部门买鱼肉、糯米、红糖、猪油等这些营养品,你一定要把好关,让这些来之不易的营养品全部都用在教师的疗养上。”

  我听了,既感到感动,也觉得光荣,党和政府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居然还能为教师们提供“特供证”,这是关心教育的体现;而我成了持“特供证”的人,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啊!我一定要服务好老师。

  接下任务后,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独立的小院,局领导又选拔炊事员、医生等相关人员,组成了工作班子。随后,局里也把相关的经费拨了下来。按局里规定,前来疗养的教师不需要交钱,只需交粮票就行。

  一个月后,疗养所开张了。我开始每天拿着“特供证”到各个特供点去购买鱼肉、鸡蛋等营养品,送到疗养所食堂。

  我持有一张“特供证”的消息传开了,我一时成了人人仰慕的人物,我走到哪里,人们都对我毕恭毕敬,但我始终告诫自己:一定不能辜负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一定要把好关,不让这张“特供证”为个人谋利。当亲友们纷纷找到我,希望我帮他们买点“特供食品”时,我都一口回绝,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有一天,一位老战友找到我,说他的妻子怀孕了,急需红糖和鸡蛋,要我帮他买一点。我说:“老战友啊,我怎么能放弃原则开后门呢?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坚守和克服的呢!”在我的劝说下,老战友想通了。但为了帮助老战友,我将自己节余的一点粮票、布票全给了他。结果,我因少了贴补,只能每天靠吃蒸藕、萝卜汤度日。

  有一天,我去特供点购买排骨时,被告知没有新鲜排骨,只有卤排骨,我只有接受。当卤排骨称好放到我面前时,那香气熏得我口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实在挡不住那美味的诱惑,就以尝尝的理由吃了一小块。当卤排骨送到疗养所食堂时,我叫管理员来过秤,结果明显少了一点,虽然管理员没说什么,但我心里特别尴尬,我回到宿舍,内心自责,古人云:君子决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也。告诫自己,下次一定不要贪吃了,一定不要为了一点吃食毁了自己的清白和前程。

  通过这件事,我想到美味的诱惑是不可小视的,我开始更加严格管理疗养所的食堂,每一斤食物做多少份,可供应几位教师,都计算得不差分毫。我还将疗养所的工作人员集中单独吃饭,不占一点“特供证”的光。

  在我严格的管理监督下,疗养所办得十分到位。在疗养所疗养的老师们经过一个月的营养补充,都恢复了颜面生机。他们临走时,都会拉着我的手说:“感谢党和政府关心我们,我们回去后一定会努力工作!”

  通过在疗养所的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我自己也很受教育,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情况下,领导们没有一个找我利用“特供证”为他们购买食品,这说明我们教育上的领导都有好的优良作风。另外,还有一些老师来疗养了几天后,就心里牵挂着学生,说身体好多了,要求提前回校上讲台。

  这些感人的事大大感化了我,我原来从部队要求转业到地方,是想考大学的,但通过办疗养所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决定放弃我原来的想法,踏踏实实在教育上干上一辈子。

  一张饥饿年代的“特供证”,改变了许多教师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