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老姐俩的友谊

2014-09-03 作者:仇保珍 口述并供图 卢继延 整理 来源:劳动午报


  1961年,仇保珍(左)和王宝琴在一起研究如何取景。

  1992年,仇保珍(左)和王宝琴在鼓浪屿留下第二张合影。

我和王宝琴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了,这么多年来,虽然聚少离多,但我们的友情一直没有变。

  1958年,当时18岁的我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放到门头沟区广播站当了广播员。当时由于单位人手不够,除了写稿,我还要采访、录音、编辑……天天到处奔走。那个年代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全靠我的一双“铁腿”,每次下乡都要背着沉重的录音机和照相机,一步步在深山上吃力地爬坡,有时听见野兽嚎叫声更觉得心惊胆战。肩上勒出的紫痕,有时疼得我睡不着觉。

  那个年代,照相机不太普及,用的还是胶卷,成本也比较高。拍照片时,大家都比较爱惜,每一次拍摄,都会根据人、景、物,调整不同的光圈和速度,觉得有把握了,才会按下快门。不像现在,相机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大多数人用的都是数码相机,存储量大,功能也非常先进,一拿起相机就会照很多张,然后再从中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就行了。所以,我有时间就琢磨怎么才能拍好照片。

  正好在1961年,一项采访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要求我配合《北京日报》的摄影记者王宝琴到门头沟斋堂公社军饷大队采访,拍一组反映山村新景的照片。这组照片刊登在1961年5月6日的《北京日报》第二版,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这五张照片的标题是:“东方太阳升 社员去上工”“高山好牧羊 羊儿肥又壮”“播种林间地 宜早不宜迟”“浇水又培土 精心管果树”“花开半山红 蜂群勤出动”。这组照片见报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不少读者给报社写信,夸我们的照片照得好。

  在采访之余,我经常向王宝琴这个摄影专家请教,一起探讨业务。这张我俩正一起研究如何取景的场景,也被收进了镜头里。这次采访,也让我们老姐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2年,我和王宝琴结伴到厦门采访,这次采访进行得很顺利,我们很快就完成了采访任务。期间,我们抽出时间到鼓浪屿等地游玩,并留下了一张合影。这也是我们老姐俩的第二张合影。

  2011年,,在北京市老记协组织的麻将比赛中, 我俩再次相遇。好多年没见面了,老姐俩就忙着叙旧,问家庭、问事业,叙友情,但却忘了留张合影。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非常的遗憾。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