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我的音乐之旅

2014-09-01 作者:胡临生 文/图 来源:劳动午报

2011年春,单位组织我们去云南旅行,途经大理古城时,同行的张部建议我买一只葫芦丝培养点乐器爱好,人在旅途的我玩兴正浓,随口应道:那你就帮我选一只吧。从此便开启了我的音乐之旅。

  几年过去了,每当我吹起葫芦丝时,云南旅行时的记忆,时常在我眼前浮现……秀美的山水,软绵的乡音,热情的民风,还有那随处能听到的葫芦丝的曼妙音响,总会勾起我阵阵遐想。

  从云南大理初识葫芦丝,到回北京几年来的用心练习,我对葫芦丝的结构性能越来越熟悉,演奏技巧也是逐年提升,已经从机械的模仿发展到主动地挖掘乐曲创作的内涵,采用不同的技法演绎不同的乐曲。《竹林深处》的优雅、《瑶族舞曲》的美妙、《出洼之夜》的清纯……好听的葫芦丝曲,真是数不胜数。

  后来,我参加了北京赴青海玉树智力援助专家组工作,初次登临雪域高原,身体的不适是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在高原生活,即便是出门散步,也跟在北京背着30斤粮食干活需要相同的耗氧量,稍一用力就会气喘吁吁,哪里有力气吹葫芦丝啊?!初到玉树第一个星期,我都是在头昏头痛中度过的。一段时间后,我的身体才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环境。业余时间,宿舍里又飘起了婉转的葫芦丝的乐声。

  毕竟高原缺氧,在北京一口气能吹奏40秒以上的曲子,在这里20秒就已经感到气短,经常需要用“偷气”的方法,才能完成一首曲子的吹奏,尤其是长音练习,往往出现气息不够现象,尾音明显的不饱满。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突然兴奋起来!这不就是蒙古长调所需要的演奏技法吗?我赶紧从网上下载了《牧歌》葫芦丝曲进行练习,从中体会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所历尽的艰难困苦,悲欢离合又满怀希望的各种场景和情感,通过音乐的宣泄,我的身心得到了一次次洗礼,顿觉神清气爽,一扫往日缺氧的愁苦,人也精神了许多。音乐的魅力,高原的美景,使我精神焕发,热情的投身到援藏的工作中去。

  我在藏区3个月,每天和那里的藏族同胞接触、融合,用心和他们交流,形成了真诚的友谊,这里也不乏音乐之功吧。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