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出相册,勾出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那是1991年的春天,积攒了一冬的渴望,终于按捺不住对春天的向往,我们从心底里喊出:“走,到郊外去!”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由我们白班团支部的团员、青年组成的自行车旅行小队整装出发了。
我们白班团支部是由准备、保全、直属三个工段的团员、青年组成的。由于平时接触少,大家有些陌生,有的甚至叫不出姓名。但年轻人毕竟是年轻人,很快大家就熟悉起来。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开始了触景生情式的小型知识竞赛。小石问:“你们看,那是什么树?”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了起来。这个说:“是梨树吧?”那个说:“不对。不是核桃树,就是柿子树。”大家回想起厂内那年年结果的柿子树,“对,是柿子树!”
“哎,你们看见那边那山了吗?山顶有小房子那座。”卢子给从没涉足这一方的张燕、小石说起了典故:“那是望儿山。据说,当年佘太君站在那座山上思念杨六郎。她往东北方向望了望,就有了‘东北旺’,她又往西北方向望了望,就有了‘西北旺’……”小宋又接着考证起这个典故:“北宋时国都是不是在开封?当时佘太君真的到过这里吗?难道这附近就是辽宋交战的古战场吗……”
说起稻香湖,我们这些人都没去过。但是大家带着一种新奇、兴奋、去冒险的心情,一路走,一路问,终于看到了竖在路旁的一块写着“稻香湖”的牌子。“噢,到了!”大家的脚下无形中又加快了频率。很快,稻香湖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由于今年春天天旱,加上早稻的种植,湖中的水少了许多,岸边的芦苇全部露出了水面,湖边游动着一群群戏水的鸭子。远处湖中心隐约有人乘着小船在撒网。放眼望去,满眼是青山绿水。水田里是忙碌的没有星期天的农民在插秧,远处掩映在绿树中的农舍上空飘动着缕缕炊烟,好一幅怡然自得、幽雅恬静的桃源景致。
我们把车停在岸边,来到了湖心小岛。书记杨子给大家分配了任务:一路上带人的原地休息,姑娘们四处去拣柴火,于子带着几个男孩子负责挖坑架锅,他自己和卢子带着他的大书包上远处捕鱼去了,因为“这边人太多,把鱼都吓跑了”……
柴火,姑娘们已捡回了好几大抱,锅灶已稳稳地架在了灶坑上,可捕鱼的杨子、卢子还没回来。小索说:“也不知他们能不能弄到鱼,要是一条也逮不着,咱们可就惨了。”支委张燕说:“没关系。我有办法。”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了一个饭盒。“有什么办法?”大家好奇地凑过来看。只见她解开拴饭盒的小绳,打开一看,饭盒里一边是大头菜,塑料袋装的香菜、姜,以及包着佐料的小包,另一边是用纸紧紧裹着的两只鸡蛋。经过一路的颠簸,这两个鸡蛋居然完好无损,甚至连个裂纹都没有。张燕解释说:“要是真抓不到鱼,咱们就做鸡蛋汤。”
那边,大周问小吕:“火柴放在哪儿了?”“在书包的拉锁里。”大周却从里边掏出了一个长条塑料盒。打开一看:是口琴。大周立刻嚷道:“小吕,给我们来一段。”大家齐声附和:“对,小吕,给我们来一段。”推脱一番后,小吕吹了起来。伴着音乐,有人随着唱了起来:“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湖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得多么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哎,杨子他们回来了!”小石眼尖,一眼看见了正兴冲冲往这边走的捕鱼郎。大家一下又兴奋起来:“哎,杨子,抓到没有?”“哎,卢子,抓到几条呀?”二人都伸出两个手指。迎到跟前,姑娘们接过来,倒出来一看:呀,还真不少,1、2、3……一共22条。大家一齐动手,进行流水作业,刮鳞、破膛、冲洗,很快,收拾完毕,把鱼放进锅里,倒上水,放好佐料,点火。两位渔夫不辞劳苦,此时又变成了厨子。一个烧火,一个做汤。一番手忙脚乱之后,一锅鱼汤,做好了。
一人一碗,大家一尝,异口同声:“味道好极了!”这时,杨子笑眯眯地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鱼不是我们逮的,而是……买的。因为来时,我们没有借到鱼网……”又是一顿大笑,大家也琢磨过味来了:“怪不得这鱼一般大。”“怪不得是一水儿的鲫鱼。”“怪不得要跑那么远。”
其实,买的又何妨。只要我们玩得尽兴,享受到了天然的野趣,饱览了和我们自己一样生机勃勃的盎然春色,即便是没有鱼汤,又有何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