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今日人物 > 正文

变粪为宝的大学教授刘克锋:与粪便打交道二十年

2014-09-15 作者:白莹 来源:劳动午报

■旁人问:好好大学教授咋就和粪便打起了交道

  ■刘克锋淡淡地答:习惯就好了

  ■他从研究垃圾分类到畜禽类污物处理,一干就是20年


  20年来,刘克锋带领研究团队扎根京郊大地,研发了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的高温堆肥和干法厌氧发酵成套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畜禽粪便、废水处理和粪污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一体的成套设备工艺技术体系。将“京郊养猪第一村”变为“北京最美的乡村”;把牛粪变宝,让800亩牛养殖小区再现青山绿水。


  “粪便不同,它所含的养分就不同!你比如这猪粪、牛粪、羊粪、鸡粪、鸭粪,面对不同的粪便,我们就要想办法研制不同的菌剂。”北京农学院的刘克锋教授向记者介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教授时不时就扶一扶他那厚厚的眼镜片儿。1100度的高度近视,使得他一刻也离不开那副因为戴久了边缘已磨掉色了的眼镜。很难想象这个说起话来声音不大、温和内敛,典型知识分子形象的男人,20年来一直与各类粪便打交道。刘克锋与粪便的“结缘”,还要从1993年开始说起。

  那些与牛粪打交道的日子

  说起与粪便“结缘”,今年58岁的刘克锋坦白:“我原来是研究土壤肥料的。”1993年,北京市朝阳区环卫局找到他,希望刘克锋能帮助他们解决垃圾分类和处理难题。当时这个领域没人愿意搞,又累又臭。刘克锋就带着王红利、石爱平两位年轻教师,在垃圾堆里取样检测,一蹲就是一天。“一回家老婆不让进屋,满身臭味,洗也洗不掉。”然而,正是刘克锋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制定垃圾分类标准提供了科学支撑。刘克锋教授也成为北京垃圾分类研究第一人。后来,垃圾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刘克锋教授的垃圾分类研究也划上了句号,但是对有机肥的研究却没有放弃,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到第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