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专题轮播图 > 正文

市民对社区医院满意率超八成 社区医院如何“乌鸦”变“凤凰”?

2015-11-12 作者:黄葵 周美玉 王香阑 来源:



  “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这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一个理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提升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结果。调查显示,社区医院满意率达83.4%,对社区医院“药品种类”方面的满意评价最低。本报记者分几路分别对社区医疗机构进行了采访,听听患者是如何评价社区医院的,哪家社区医院的管理经验值得同行学习。
  方庄社区医院:
  居民可享家庭医生服务
  在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支40多人的家庭医生服务队伍,辖区内3万多方庄居民签约了家庭医生。每个家庭医生服务队由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在全科诊室,葛彩英医生正在接诊,她和护士王宇航是一个团队,王宇航负责管理患者健康档案,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记录、健康体检数据等资料全都录入电脑,他们所使用的智能慢病管理系统,可直接打印患者实时评估报告,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疾病进展情况、需改善的危险因素入手,以十余项指南规范为蓝本,提出个性化干预方案,清晰提示患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所在。
  据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智能慢病管理系统对医生管理慢病患者也是有考核的,就是用“田字格”考核,病人刚出现危险状况是1/4红,两周没有管是1/2红,以此类推。通过智能慢病管理系统,医生和患者均能清晰认识到慢病管理的问题所在,双方共同努力,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达到控制良好的目标。且患者明晰自身问题,易于接受全科医生的建议,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疾病;同时,医务人员的管理效果也体现在系统当中,便于机构评价,促进医生及时有效干预。
  居民健康需要医患共同努力,为了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自身的健康管理中,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了居民健康信息自我查询平台。社区居民通过互联网登陆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站,点击“居民健康信息查询”界面,即可凭身份证号和健康档案中登记的手机号获取验证码,直观地了解自己在中心的慢病随访情况、医生的建议与健康指导、每次诊疗的用药情况、检验检查的各项报告单、慢病管理年度评估、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变化的趋势图等。
  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门类齐全
  专家轮流坐诊
  上周五早上8点半左右,家住朝阳区大屯街道安园小区的庞阿姨,来到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了一个中医的号。庞阿姨把医保卡递给挂号员,“您好,挂号费0.5元。”挂号员说。拿着找回的零钱、医保卡和挂号条,庞阿姨上了二楼,来到中医科。
  “柳大夫,我来开点药。”阿姨对正在坐诊的柳瑞大夫说。不到10分钟,庞阿姨已经交了费,拿到了药。“就是这么方便。”70多岁的庞阿姨已经在社区医院看了五六年的中医,她以前掉头发很厉害,医生诊断是肾虚,以前一抓头发,就能掉下来十几根,经过几年的中医调理,现在头发不怎么掉了。
  大屯卫生服务中心有4个中医大夫,每天的门诊量在100至150人之间。另外,还有治疗部分,包括针灸、推拿、熏蒸和康复等。
  老百姓选择大医院就医,无非觉得大医院医生水平、医疗设备让人放心。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安贞医院投资建设,在中心的二楼设立了安贞医院第二门诊部,出诊的都是安贞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专家。还在安贞医院设有独立的全科医疗科,实现双向转诊。
  居民翟阿姨在二楼刚挂了心内科的号,“看病非常方便。内外妇儿科都有,近20名来自安贞医院的专家坐诊。”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冯立群来说,如果在安贞医院预约冯大夫的号,怎么也要等上一个月,而在中心,只要冯大夫出诊,患者来了就能看上。王以新大夫是妇产科的专家、教授,在安贞医院很难挂上她的号,而到中心找她看病方便多了。“如果没挂上号,到这让王大夫给加个号,她都给看。”翟阿姨说。
  凡有安贞医院专家号就诊需求的居民,也可以到社区挂号、就诊,经社区医生首诊后,可预约3个工作日内的安贞医院专家号。
  社区医院药的品种有限问题,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中心开设了2个药房,常规药可以在社区药房拿,有些药有医院级别限制的,可以在安贞医院第二门诊部的药房拿,品种非常齐全。
  陶然亭社区医院:
  和谐医患吸引患者就诊
  “说起在社区医院看病,我最有感受。”正在治疗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我颈椎和腰椎不好,工作累些或者季节交替时总犯病,以前在广安门中医院扎针灸,不但开治疗单时要早早去挂号,以后每天都得早上五六点钟到针灸室门口排队,因为下午人家不扎针,所以去晚了当天就扎不上了。如果你挂的是专家号,那排队的人就更多了,有一次我早上5点多出的家门,中午12点才扎上。”
  王女士说自己还未退休,工作很忙,扎了几次就坚持不下去了。可病厉害了还得治,她就到单位附近一家二级医院去治疗。“第一次去扎针,早上9点多医生给我扎上就关门走了,到中午吃饭时也没人来起针。屋里就我一个患者,躺在床上动不了,只好大声喊,一个路过的患者闻讯进来,才帮我把已去吃饭的大夫叫来。原来,医生忙着给减肥的人扎针灸,把我给忘了。您说说,这医院我还敢去吗?”
  “后来,听邻居说陶然亭社区医院扎针也不错,我就来了,这一试就离不开了。”王女士说,在社区医院看病的好处,一是离家近,二是省钱。“我是在职职工,到三甲医院看病开药只报70%,社区医院报90%。我们单位没有补充医保,而我每年看病要花费近2万元,所以在这儿能省不少钱呢。”她说。
  “但最吸引我来这儿看病的是温馨的医患关系。患者不光介绍病症,还说家里的大事小情;医生不仅谈病情,也聊家长里短。这个大夫什么时候结婚、那个医生在哪上的大学、家住哪里我们知道,就连有的医生他老婆何时预产期我们也门儿清。韩大夫、金大夫这些社区医生不把患者当外人,我们也把他们当成熟人和朋友,在这儿,医患关系可和谐了!”
  【链接】
  医联体助力社区医院升级
  区域医联体,专科医联体,跨省医联体……今年,不同类型的医联体,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北京相继建立并运行。目前,北京的医联体制度正在解决着许多患有小病、常见病、慢性病的老人就医难问题。同时,实行区域合作医疗联盟机制,让患者看病不必专程去大医院诊治,如果有需要,在社区医院也能预约到三甲号源或享受到专家服务。尤其是有的人在大医院做了手术,能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度过康复期,大大缩短了病人家属来回跑大医院照顾的时间,让家门口就医更方便。
  近年来,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门急诊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3年全市诊疗人次更是突破两亿,达2.19亿人次。越来越庞大的数字也让一些问题更加凸显:大医院依旧人满为患,小医院还是门可罗雀,百姓看病还是一个字——难。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通过建设“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医联体,是在辖区内,根据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患者的就医需求,建立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实现首诊在社区、预约在社区、慢病用药在社区、康复在社区的目标。通俗点说,这种医联体的形式,让医院之间“大手牵小手”,医疗联盟一旦形成,内部转诊、约号、出院康复将更便利。
  2013年年底,北京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医联体工作目标,提出在2014年6月底前,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医联体签约并运行,2016年争取达到居民全覆盖。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