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专题轮播图 > 正文

“4+2+1”家庭结构呼唤养老新模式

2015-11-12 作者:盛丽 王路曼 来源:

  ■完善老人照护体系
  ■培育养老服务产业
  ■关注老人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多,四位长辈、一对小夫妻再加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为主流。老年人去哪里养老、如何养老,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开开心心颐养天年?对此,相关部门从吃饭、养老机构、交通、文化等多方面,围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模式。
  【难题一】
  吃饭成养老头等大事
  数据显示,2014年底,本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近300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5%。调查中,记者对“您觉着养老中,什么问题最重要?”这个问题采访多位市民。其中,不少人提到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是养老的头等大事。
  78岁的李大爷老伴前年去世了,一个人独自生活,“儿女都很忙,平时一日三餐都是自己瞎凑合。”每天去买菜的路上,都要经过两条车流量不小的马路。“岁数越来越大,生活上是有些不方便,让我有点力不从心。”李大爷说。
  【破解一】
  老年餐桌办到老人心坎上
  中午12点,家住右安门的李爷爷和老伴一同走进老年餐桌用餐。“这餐桌办到咱们老人的心坎里去啦,有荤也有素,健康还便宜。”今年起,右安门翠林敬老院对外餐厅设定为辖区老年餐桌,敬老院外的老人可以到这里用餐。
  本市于2009年打造“9064”养老服务格局,其中的“90”就是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居家养老。通过建设养老照料中心、鼓励开展社区老年餐桌等举措,逐步探索解决居家养老的硬件保障问题。
  本市城六区及房山、顺义共8个区,目前已启动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建设。试点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助餐服务,重点支持专业餐饮企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引进具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配餐、送餐、助餐”连锁经营能力的专业餐饮企业。
  配餐就是从原材料加工到社区售卖,把餐饮配送到社区,由老年人自主选择购买。送餐则主要针对卧床等不能出门的老年人,助餐主要针对没有牙齿的、消化困难或营养失衡的老年人。
  据了解,此次养老助餐体系建设,市级财政将给予每个试点区一次性项目补助。依据本市2013年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量,按照城六区每人20元、郊区每人30元的标准拨付。这些补助将主要用于装修改造、配置设备设施、老年膳食研发等方向。试点区将对不能满足老年助餐需求的餐厅和就餐点进行墙面粉刷、就餐场所无障碍改造、地面铺装防滑地砖或铺设橡胶的防滑垫等改造。
  【难题二】
  养老机构质量受质疑
  65岁的张大爷退休5年了,他告诉记者,如果养老机构环境好、朋友多,他非常愿意去,这样也可以给子女减轻些负担。鲁先生的父亲今年74岁,“从三年前,父亲患病卧床之后,我就专门给他请了保姆,照顾他的生活。”鲁先生说,请保姆的花费很大,对于他们这样的工薪阶层家庭来说,压力也不小。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不把老人送到老年人照料中心时,鲁先生勉强一笑,“找一家信得过的养老院非常不容易,他们的服务质量如何是我最担心的。”鲁先生坦言,如果服务不好,让老人不高兴或受委屈怎么办?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现在不少人已经改变了养老观念,养老院养老不再成为丢人的观念。但是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老人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有没有人陪伴?这都是问题。”鲁先生说。
  【破解二】
  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更多元
  不久前,本市首家“双五星”养老机构品牌连锁经营的示范项目——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中心由市政府全额投资2亿多元兴建,所有权方为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该养老院由公办五星级养老机构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监督指导、民营五星级养老机构北京寿山福海国际养老服务中心运行。
  来到这家养老院的公寓里,记者看到每个房间都配备升降自动床、冰箱、电视等生活用品。厕所中还配有扶手等无障碍设施。
  在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中提到,公建民营指政府通过承包、委托、联合经营等方式,将政府拥有所有权但尚未投入运营的新建养老设施运营权交由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运营模式。
  《办法》提到,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应结合实际,科学划定床位比例接收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一般不低于总床位的20%;其他床位应接收本市失能或高龄的社会老年人。
  目前,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养老床位648张(完全失能区202张床位,失智区174张床位,高龄半失能区272张床位),护养型床位达100%。同时,中心内部还设有二级老年康复医院,医疗床位40张,以“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为入住的优待服务保障对象及其他失能或高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护理员培训提升软件
  提到养老,护理人员是个不能轻视的问题。怎么保障人员的专业性?在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中提到,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教育。建立全市养老服务教育联盟,已有6所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10所中职学校新增护理、康复、助残等相关专业;建设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4个,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
  按照有关程序,委托养老服务培训实践经验丰富的机构,承接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条例》提到,规范养老服务行业和人员管理。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2011年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管理的通知》(京民福发〔2011〕489号)以来,累计举办养老护理员培训班59期,培训养老护理员10736人;全市有11231名养老护理员通过职业鉴定。养老机构在职养老护理员5158人,持证上岗率达87%。
  本市已启动为期2年的职业化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试点工作,探索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才保障问题。首批通过的6家试点培训机构的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师资经过统一培训上岗,将按照《北京市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大纲》进行授课培训。居家养老护理员通过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考核后,由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颁发《北京市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结业证书》。
  【难题三】
  多方优惠政策需跟上
  百货购物、家政服务、医疗卫生、理发……手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赵大爷和老伴享受到不少优惠。“以前,我们用的是养老助残券,感觉就很实惠。现在券变卡,更方便。”
  截至今年5月21日,全市累计申请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人数为474024人,已完成制卡437682人,累计充值25454.26万元,全市累计消费14957.79万元;共发展养老助残服务单位14245家,其中已开户9457家,已完成pos安装8182家;北京市社区服务监督热线96156共接到关于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的来电量68396单,并提供线下服务248次。
  在采访中,不少人提到,期待在更多方面给老人优惠政策。“现在的老年人,不只重视吃喝这些物质上的问题,他们都想让晚年生活过的丰富。他们会去旅游、还会参与社会活动。所以,需要在交通、文化上更重视,给他们更多优惠政策的保障。”市民李萍说。
  【破解三】
  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要关注
  除去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带给老年人的优惠,今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在交通、文化等多方面给予老年人更多优惠。
  在政务服务优待,《意见》提到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重点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根据需要进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配备轮椅、拐杖、助行器等老年人出行及生活辅助器具等。
  在交通出行优待,《意见》强调从无障碍环境建设、老年人出行保障等角度为老年人出行、活动创造更为安心、便捷的社会环境,如提出市域内有条件公交车站的首末站应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及无障碍等候专区;完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
  在文体休闲优待上,《意见》围绕老年人旅游、锻炼、学习、娱乐等需求布置优待工作,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如提出市、区(县)财政支持的公共图书馆应开设老年读者阅览区域,并为老年人提供大字阅读设备、触屏读报系统等以及老花镜、放大镜等方便阅读的物品;提倡非财政支持的旅游景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文体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折扣、专场活动等优惠服务等。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