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翔:北京邮电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
牟承碧:北京邮电大学组织部副部长
张 平:北京邮电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
组织讲座、开展拓展、提供咨询……北京邮电大学不仅关注着学校教职工的心理建设,更付诸于实践,通过各种方式推进,让教职工不仅收获专业知识,更拥有健康心态工作、生活。对此,大家有话要说。
教师心理状态良好
会对教学大有裨益
牟承碧:其实,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还是会面对不少压力。比如,来自科研、教学、家庭。怎么才能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这些压力,拥有健康的心态?所以,在2013年学校组织部结合有关文件,开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开展这个工作时,采用多种方法推进,比如经过和教师的座谈、问卷这样的方式,来深入了解教师们的需求,为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张平:在有的企业,会将心理工作和心理咨询作为员工福利。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其实注重高校教职工的心理工作很有必要。在这点上,北京邮电大学开展工作很及时,可以说走在前列。而这项工作的开展,更是对教师最好的人文关怀的体现。如果一个教师的心理状态良好,首先会在对学生的教学上、课堂上,有明显的益处,他可以和学生产生良性的互动。还有,教师自己心理状态良好,才能踏实地去做科研,再有,对家庭也有帮助,所以,要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在,北京邮电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有专职老师4名,此外还有十几名校外的兼职咨询师,这些资源可以给教师及其子女,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此外,学校还会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来实现对于教师的心理关注,比如讲座,这个方式会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来提供教师最基层的帮助,如果大家还有其他的需要,可以来到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接受个体化的咨询。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提供特色心理服务
牟承碧:对于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我们会组织教职工去参观。此外,我们还会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比如讲座、集体拓展、咨询,来关注教职工的心理健康。一个学期两次活动、主题和方式都不同。在2013年,我们开始每周三为大家推送手机报,这个手机报的内容包括心理常识、趣味测试。受益面广、内容实际,很受教职工欢迎。还有,如果各学院有需求,我们还会将活动推送到教职工身旁。
王翔:北京邮电大学教职工现有2600多人,可以说人数很多。在关注教职工心理建设上,我们也结合自己的实际,设置特色项目。比如,成立“快乐驿站”俱乐部。2014年,学校组织部、学校工会、学校学生工作部联合发起成立这个“快乐驿站”俱乐部。俱乐部依托于学生工作部心理素质教育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高校基层组织为广大教职工服务的模式和内容,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营造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引导教职工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调适心理压力,保障身心愉悦,提高生活快乐指数和工作质量效益。此外, 2015年我们还参与了北京市总工会的“职工心灵驿站”试点单位申报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工作质量。
将职工心理服务
作为常态化工作
张平:在关注教职工心理的工作中,我们开展过很多次心理讲座,很受大家的欢迎。11月9日,为了促进广大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动教职员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北京邮电大学特别邀请专家给学校教职工做了题为“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维护——倦怠感的预防与幸福感的提升”的专题培训讲座,有200多名教职员工参与活动。专家从科学心理学的视角,结合大量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就教师如何维护好自身的职业心理健康这一议题,给大家进行了具体生动的分析和讲解。在讲座结束后,许多教师围绕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向专家进行了咨询。专家对于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地进行专业的解答和辅导。
牟承碧:教师对学校组织的这些心理活动有不错的反馈,有的教师说参与完活动后心情感觉像绽放的花朵,心情很亮很开心,感觉生活充满阳光。有的说,学校做的工作越来越到位,让教师感受到家的感觉。教师们的这些感受,很鼓舞我们,我们也会继续将活动推进,结合大家的需求拓展活动方式。虽然这些工作还在探索阶段,但会坚持做。将来,我们会继续关注学校教职工的心理工作建设,这个工作会成为常态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