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中国梦 劳动美”时代强音
2016-07-25
作者:
来源:
【2016年首都劳动奖章】
永定门外街道工会服务站
廖磊:工会会员的
贴心人
2011年1月,廖磊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工会工作,从那时起“开展好工会工作,成为工会会员的贴心人!”成为他奋斗的梦想。2013年经过选拔,廖磊成为了东城区永定门外街道工会服务站的副站长。
5年来,廖磊牵头负责工会服务站整体业务工作,该街道建会企业由188家扩大至660家,增长251.06%;工会会员数从6108人增为13657人。集体合同签订率从92%增长至98.31%,京卡办理率5年内从18.5%跃增至87%,办理速度也从半年缩短为2个月至3个月。2013年,廖磊独立完成了规范化服务站建设验收材料的准备工作,使街道工会在规范化服务站建设中成为东城区第一个通过验收的街道。
为了加强和基层工会及职工的联系,在廖磊的建议和推动下,街道工会与各非公企业工会主席、社区联合工会主席、专职工会干事等各级工会干部建立了长效联系机制。
5年来,廖磊协助同事举办了法制讲座576场,服务职工1.5万人次。2012年街道工会被全总评为“全国工会职工法律援助维权服务示范单位”;独立完成每年“三级联创”验收材料准备工作。2015年廖磊独立促成了由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支持开展的中国梦·健康家“心系女性——家庭药箱进万家”的公益活动……
从事工会工作以来,廖磊心中最大的梦想与目标就是要在工会工作中大有作为。
北京兆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李术军:社区居民的事
无小事
李术军,北京兆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自打从事社区改造工程工作以来,他十几年如一日,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社区居民出行方便当做己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项工作。
那年,正赶上社区改造工程,任务重、工期短。不仅如此,施工期间还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出行。当时,作为现场施工工长的李术军,在施工期间把安全、文明施工放在第一位;施工过程中,他积极组织工人,把群众室外物品保护好,把群众车辆保护好,多次受到社区群众好评,在保护好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保证社区改造工作圆满完成。
多年来,为了方便群众,不管脏活、累活,哪怕是零星小活,只要社区居民需要,李术军都是认真对待,为此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与赞扬。
一次,永外定安里小区化粪池疏通不畅,他毫不犹豫跳下化粪池,摸清情况后,迅速找到了解决办法,保证了施工任务完成;每逢雨季,只要是汛期黄色预警时,作为汛期抢险组组长的李术军,都会带领防汛队员24小时值班,多次不顾大雨湿滑爬上屋顶,为居民抢修漏雨房屋;街面上井盖需要更换了,路边座椅松动了……处处都有他的身影。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来京务工人员,用自己的默默奉献,为社区居民的和谐生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北京市肇龙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刘纪超:靠自己的双手劳动
为客户做好服务
11年前,刘纪超从河北省沧州来到了北京,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现在的肇龙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当时只是一名小保安员。在这里,刘纪超视工作岗位为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的平台,力争将平凡工作做到极致。就是这样一种劳动精神让他在公司中从一名普通的小保安成长为一名后勤主管。刘纪超现任北京肇龙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部门主管,负责服务单位日常保安、保洁管理和食堂餐饮等工作。
作为保安主管,刘纪超当面对居民的无理刁难、遭到拒绝后的情绪失控时,他始终耐心地安抚居民情绪,带他们找到咨询部门,用周到的服务来平息居民心中的怒气。平均每月他们都会化解十多次这样的矛盾。
作为食堂主管,刘纪超除了担负着生产安全的巡视、早中晚三餐的开餐收餐、成本的核算、卫生布置与检查、员工培训,设施的故障维修责任,还承担着一部分食堂工作。从一个连厨房都不进的小伙子到一名有着娴熟刀法的厨师,光是切菜这样的熟练工种,他就练了半年之久,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经验,用心的琢磨,无数次的切破手指,这些都成为他练就出色刀法的必经之路。
刘纪超的岗位平凡而又普通,但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始终未变,朴实而又憨厚的他话不多,面对周围人的赞扬,只是简单的说:“咱们靠自己的双手劳动,为客户服好务,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北京市第六医院
李尧:用实际行动
诠释医者之心
多年的工作中,身为神经内科主任的李尧,她始终追求卓越、坚持创新。她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先进人才资助;入选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并获得资助;东城区科技科研人才专项资助;“北京市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东城区第五届“优秀青年人才”;“东城区卫生局三八红旗手”;“东城区青年岗位能手”;“东城区卫生系统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工作先进个人”;东城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获得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在她带领下的神经内科也多次获得东城区“文明科室”的光荣称号。
多年来,李尧在神经内科领域不断创新,使第六医院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水平和神经内科这支团队紧紧跟上了国内外前沿的脉动。将脑血管病的评价、治疗和预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做法循序渐进的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她带领团队在脑血管病领域承担了市、区级课题8项,作为分中心参与国际国内合作课题10余项。完成论文30余篇,其中SCI中收录1篇,并担任了北京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建立了康复治疗室,改革住院卒中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多次带领团队到社区百姓中做脑血管病的筛查和预防工作,5年间完成了近3000余例社区人群的筛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