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区县 > 正文

白俊国:建设新农村乐在其中——记北京市劳模、大兴区安定镇徐柏村村党支部书记白俊国

2015-12-07 作者:金海鸥 来源:

 
  在大兴区安定镇徐柏村村牌坊对面的影壁墙上,“乐在其中”四个字隽秀醒目,这是徐柏村村民的真实写照,也是村党支部书记白俊国的治村理念。
  在白俊国看来,农村工作要始终围绕着“三农”来展开,“农村就是改善面貌,农民就是提升素质,农业就是发展经济。”自1999年进入村委会工作,白俊国便开始了自己为村民服务的使命。十余年间,这个拥有1338亩耕地,746户人口的小村子,年人均收入已由当初的30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19600元。
  从断水断电
  到路通灯亮
  这个北京南部郊区的边缘村社,拥有整齐的街道、成熟的设施农业、宽敞的文化礼堂、热闹的街心公园,还有一群热爱劳动和生活的村民。“首都文明村”“大兴区五好党支部”“大兴区先进村民委员会”等荣誉称号是对这里最好的诠释。
  如此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很难联想到曾经的徐柏村,那段断水断电、管理混乱的日子。1999年下半年,由于管理手段落后,整个村子停水停电、生产生活停顿、村民生活非常困难。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之久。直到2000年1月28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立后才逐渐有了改善。而白俊国便是在这个时候,由老百姓选举成为村领导班子的成员之一。
  当时村民呼声最高的就是停水停电问题。为了恢复村里的水电,曾经跑个体运输的白俊国拿着自己辛苦存下的4万元钱跑到相关部门,补上了这一缺口。“当时最重要的就是通水通电,让村民能够正常地生产生活。”白俊国斩钉截铁地说。自此,白俊国不顾爱人的劝阻,毅然踏上了为村民服务的道路。
  21世纪初的徐柏村,尚没有一条公路,道路坑坑洼洼,进不来出不去,村庄乱堆乱放现象也比较严重。为此,白俊国与村两委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并借助新农村政策,将村庄所有街道,包括田间路全部进行了硬化,修建了路灯,方便村民出行。为了改善农村面貌,白俊国还带领村干部改建了公厕和排水设施,修建了公园和文化礼堂,成立了专业的保洁队伍和公厕队伍。
  “我们还成立了一支安保队伍,24小时对卡口的进出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以党员为主成立了治安巡防队伍,维护村内稳定。在徐柏村各个岗亭卡口还设立了监控技防设施,进行实时监控。我们是大兴区第一批实现社区化管理的村庄,并成为了区维稳工作的分中心。”谈起这些,白俊国如数家珍,脸上一副自豪的表情。
  为移风易俗
  改建公墓
  用了7年多的时间,白俊国带着村两委逐步实现了新农村建设。闲不下来的他,又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在村子周围的土地上,零星分布着多处墓地,既影响村风村貌,又不利于土地的集中利用,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白俊国带领下,村两委开始了公墓计划。
  受安土重迁固有观念的影响,要迁墓不是件容易事,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白俊国下了不少功夫。“我们首先召开两委班子会,拿出迁墓意见方案;然后召开党员代表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召开全村户主大会,把这一计划的利弊向大家讲清楚。当时就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认可。个别不同意的,我们一个个做思想工作,最终获得村民全数通过。”白俊国说。
  征得同意后,村集体出资10万元,在离村子3公里以外的地方建了一处公共墓地。组成了16人的迁墓小分队,分成两批,一批忙着迁墓,一批忙着新公墓的安置工作。经过十余天的忙碌,终于将全村近百座墓地全部迁移完成。
  从计划,到宣传,再到迁墓,前后只用了18天。那个时候,白俊国常常睡不好,担心工作进展,担心村民的安全问题。直到最后一座墓迁移完成,他心里悬着的那块大石头才终于落地。这一计划,为徐柏村腾出土地60余亩。
  建立4支
  草根明星文化队伍
  墓地迁走后,白俊国为村民申请建立了两处公园,并将过去乱堆乱放的地方建成了街头公园,这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每天晚上,村民们都会来到公园里唱戏、跳秧歌、健身、打篮球,热闹的场面还吸引了牤牛村、王家营村等周边村的村民们前来参与,最多的时候有200余人。
  在徐柏村,有着60余年的河北梆子历史。公园建成后,一些老艺人就开始自发来到公园吹拉弹唱,这给了白俊国启发。他开始和老艺人们一起聊天,并跟着学习唱戏。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并向白俊国反映活动不错。经过深思熟虑,白俊国决定成立河北梆子剧团,并招募了40名团员。
  2006年春节,剧团成员自己运来木桩和苫布,搭起了一个简陋的戏台。第一场戏便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如今的河北梆子剧团,已经可以撑起连演二十多出大戏的场面。这也给了白俊国更大的自信,他陆续筹备建立了合唱团、龙狮队和秧歌队。4支队伍建成后,经常参加村、镇等举办的大型活动。
  河北梆子剧团是大兴区星火工程演出好团队,每年春节都会为村民进行义务演出,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一鸣惊人》节目,知名度大大提高;合唱团已连续两年在安定镇红歌大赛中荣获第一名;秧歌队曾获得区级秧歌比赛的二等奖,并取得了2013年镇级鼓舞大赛一等奖;龙狮队则是唯一一支参加了卢沟桥抗战胜利69周年纪念活动的表演队。如今,这4支队伍已经成了村里的明星团队。
  人均年收入
  由3000元到19600元
  设施农业是徐柏村农业生产的主要特色,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水平,白俊国牵头与镇成人学校、农服中心联系,为农民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咨询、发放农药、定期培训、田间指导等服务。并且带头采取“支部+合作社”的形式成立了专门的经济合作组织,以蔬菜和瓜果销售为主,吸收了93户会员,着重培养技能型农民,发展订单农业。
  随着“一村一品”进程的推进,徐柏村在白俊国的带领下开始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小冬瓜。“一棵冬瓜秧苗上可以长三个小冬瓜,按照每个1.2元-2元的价格卖到南方,既能保证品质又能保证收入。”白俊国告诉记者,如今,徐柏村已经与南方多个商家有了稳定的业务联系。
  2012年,为了争取暖棚技术在全村的推广,白俊国和村两委班子两度带领合作社会员到山东进行考察,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并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和技术扶持,建设了10个温室大棚,为村民增收致富找到了新的出路。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19600元。
  此外,白俊国和两委班子还积极带领村民进行平原造林土地流转,三年来,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2014年,徐柏村成为大兴区唯一的土地确权试点村,对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了重新确认,方便了村民对土地的使用和流转、抵押。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