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这里延续(下)——讲述丰台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女性故事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职场,用青春和汗水铸就梦想,在创业的道路上书写一个又一个传奇,女企业家们作为女职工的杰出代表,在改革大潮涌流之初,敢于打破“铁饭碗”,投身商海、思变求新、自主创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创业梦想实现后,饮水思源,女企业家们不忘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天灾无情人有情”,面对灾难,她们慷慨解囊;弱势群体无助时,她们伸出援手,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助力圆梦。她们用行动诠释大爱无疆,成为当代道德楷模。
朱玉华:
从打工妹成长为企业管理者
□本报记者 余翠平
1997年,朱玉华和丈夫带着一岁的女儿以及仅有的3000元积蓄来京打工,她卖过菜,干过货车司机,承包过工程,经过十几年努力,现任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副总经理,河南省周口驻京团工委书记,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靠口碑
开启事业的坦途
1999年5月,朱玉华正往位于东三环的华都饭店工地送材料,负责工地施工的吴经理正为几十个房间的防水施工不合格而犯愁。朱玉华听到这个消息,毛遂自荐要承接他们的防水工程,并许下诺言“工程做不好,我一分钱不要。”工程承包下来后,朱玉华既没钱也没人,但是,她的信用发挥了作用:没有人手,她一呼百应,顿时来了一帮能做防水的乡亲们。没有钱,她靠着自己的口碑,全部材料从供应商那里赊欠。
就这样,20多天功夫,40多个房间的防水工程整整齐齐的交付,一过水检测,丝毫不漏,全部通过。这样一个工程,朱玉华挣到平生的“第一桶金”。
从1999年到2002年,她先是花几万元钱收购一个濒临倒闭的装饰公司,其后,她还组建起自己的化工厂,购买专利技术,生产自己的化工材料。从而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工程设计、施工一条龙的企业链条,她的公司相继承担了科技部办公大楼、北京大学教学楼等多项重大工程的装饰施工。借助北京奥运会建设的时机,朱玉华的事业蓬勃发展,迅速壮大。
重乡情
每年为豫籍青年谋业
2009年,河南省在京成立驻外团工委,朱玉华众望所归,成为河南驻京团工委副书记。“建一个家,帮一群人。”这是她最为朴素的愿望。她想在这座大城市里,给家乡来的年轻人,营建一个温暖的家。“年轻人出来一步走错,就步步走错,我刚来北京时,也经历过那种怕饿着的恐慌感,只有自己吃过苦才能深刻明白别人的苦。给这些年轻人一些正能量,让他们未来走得更好。”
跟随朱玉华多年的司机梅师傅说:“我是老北京人,从前对河南人有些偏见,但从朱书记身上,我看到她让人赞叹的精神,她为公益事业拿出200多万元帮扶家乡人,不得不叫人佩服。”
系故土
打通豫菜进京绿色通道
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亚洲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它不仅支撑着全北京市近70%的“菜篮子”工程,而且是南菜北菜的交汇点。在2012年之前,全国各省区的特色农产品大多在新发地“安了家”,成为各个省区农副业进京的重要市场,但唯独“豫菜”反而曲线进京——河南生产的蔬菜大多进了山东,再以山东的品牌进入北京,这样河南的菜农损失了很多的利益。这与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
2012年3月14日,河南省委领导与在京豫籍务工人员座谈,朱玉华将“豫菜进京”的想法和盘推出,不仅点出了问题,更是建言解决办法,由她本人来和北京新发地方面进行沟通,家乡领导出面对接。在朱玉华的牵线搭桥下,3月24日,河南特色农产品展销大厅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新发地举行。这个特色农产品展销大厅占地7000多平方米,有了这个“家”,河南的特色农产品可以直达首都,进入北京市民的餐桌。
2012年5月28日,河南特色农产品展销厅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开工奠基。该项目建成运营后,将为河南农产品资源开辟首都市场提供重要窗口,也将为周口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叫响品牌搭建重要平台。
史燕来:
“ 红黄蓝”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多彩
□本报记者 孙挺
1998年,红黄蓝教育机构创办中国第一家亲子园,填补了早期教育实践领域的空白。早教行业从无到有,再到今天的竞争白热化,红黄蓝是这一漫长过程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17年来,“红黄蓝”不仅装点着“祖国花朵”们的世界,也悄然改变着与之相关的人们的生活。
企业规模越大,越得重视工会工作
虽然工资不是特别高,可红黄蓝幼儿园的校车司机杨师傅工作起来总是充满干劲儿,“一是天天和孩子们在一块,感觉自己都年轻了;二是公司的氛围,让人觉着特别快乐!”原来,因为杨师傅出车从来都准时并且安全,公司领导看在眼里,常常表扬一下杨师傅,这让他感受到了尊重与认可,“这可不是多给点儿工资能取代的”。
杨师傅所感受到的这种氛围,其实正是史燕来一直以来在公司中努力营造的和谐、快乐、健康的工作氛围。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史燕来深深明白:“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而一家企业的共同文化是体现在每一名职工身上的。企业越是发展壮大,就越需要工会组织发挥作用,做大做强企业文化。”
共享发展成果,和职工共患难也同甘甜
说起与职工共患难也共享发展成果,史燕来不禁打开了话匣子。她讲起2003年SARS非典疫情席卷北京前夕,为了保证职工和儿童的安全,红黄蓝幼儿园暂停运营了。史燕来撵着每一名员工回到老家,却扛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承诺基层员工的工资不会减少。“那时公司实行的是倒薪制,就是职位越高薪水越低。公司高管每人每月才3200元,而一线员工的工资保持不变。”
幼儿园停业了,可孩子们的教育不能停。公司要求教师每天给孩子家长发送短信,布置教育要点、要求和亲子互动活动。期间,有一名员工家在深山里,没有手机信号。所以她每天都要赶十几里山路,爬上最高的一座山的山顶,举着手机,才能将给家长们的短信发出去。就是这么艰难,她也一天都没有间断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
“这样可爱的员工,怎么能不与他们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一起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史燕来与她的员工之间也远超越了劳资之间的关系。
目前,红黄蓝教育机构已在全国300多个城市拥有近1000家亲子园和300多家高品质的双语幼儿园,解决社会就业达20000人,已累积为数百万家庭提供了高品质的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
史燕来在红黄蓝已经工作了17年,这期间 “红黄蓝亲子园”和“红黄蓝幼儿园”分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并获得了社会各界众多荣誉。“红黄蓝”是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发展成为会员的首家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并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全国亲子教育培训基地”、“2011年 - 2015 年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先后荣获“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中国特许奖”、“十一五教育成就奖”、“中国公益集体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