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聊吧 > 正文

企业为行业领军人物出书在职工中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2014-08-25 作者:首席记者 阎义 文/摄 来源:劳动午报

李  节:北京工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于  欣:北京工美集团市场开发部职工

  杨  蕾:王府井工美大厦工会负责人

  陈桂荣:王府井工美大厦组织部部长

  史永兰:北京工美集团研发营销分公司职工

  魏艳茹:北京工美集团研发营销分公司职工



  不久前,一部讲述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历史,北京工美人物的丛书《足迹》第一辑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口述史为体裁,选择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工艺美术行业颇具代表性的17位行业领导、大师和劳动模范,对他们的职业生涯、生平事迹和取得成就进行挖掘、记录和整理。职工看到该书后反响强烈:该怎样踏着老一辈的足迹走下去?

  筹备阶段的辛苦
  在拿到书后都变得值


  李节:我国的工艺美术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因此,工艺美术发展史与中华文化史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工艺美术自古就是“传世作品多,存世文献少”。关于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史方面的记载几乎是空白的。

  我们在策划《足迹》的时候,就明确了“留住历史、作用当前、告诉未来”的出版目的。经过近1年的策划,最终商定了入选第一辑图书的17名人选,确定了图书由领军人物、行业先锋、时代典范三大板块构成。为使图书更加真实、好看,特别选取了口述史作为本书体裁。

  出版这本书也是我们创新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新举措。企业文化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石,是做强、做大企业的根本保障。

  于欣:我作为这本书的编辑之一,参与了出书的全过程。“出书”两个字,听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我们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时间紧迫,采访组的10名“90后”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等,但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口述者的身体状况。他们平均年龄达75岁,岁数最大的已有90高龄,精力和身体状况不能和年轻人比,这就使采访受到了很大限制。我们尽量配合他们的时间,严格控制采访时长,并在采访时引导他们讲出史料价值高的东西。我们的工作很辛苦、很累,但是,口述者们对工美真挚、深厚的感情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经过500多天的努力,我们终于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拿到这本书时,这一切的辛苦和努力都化作一个字——值!

  讲述企业发展历史
  成年轻职工的教科书


  杨蕾:这本书无疑是一本职工的教科书,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我是2007年来到北京工美集团的。这么多年来,我们这些年轻“工美人”所了解的集团历史,都是靠前辈同事口口相传的,从没有看到过系统、完整的文字资料。看了这本书后,我非常震惊。这本书里的很多事我们这些年轻人从没听说过。我从中学到了老前辈为工美事业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爱岗敬业的精神。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让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了解工美、热爱工美的教科书。工会将把《足迹》摆放在职工书屋,供职工们随时阅读、学习。

  陈桂荣:《足迹》是一本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图书。翻看到这本书后,我爱不释手,仅用两天的时间读完了,其中很多都是我熟悉的老领导、老同事。从他们身上,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他们的故事,我能感同身受;通过他们,我能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工美的历史和企业文化,深感在发展工美事业上做出贡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大师和劳模的故事
  激励职工更加爱岗敬业


  史永兰:我在北京工美集团已经工作27年了,对企业感情很深。刚来到工美时,我是在抽纱研究所工作。这本书里记录的抽纱行业首位装业设计大师崔洁,就是我的老领导。看到了这本书,我仿佛又看到了崔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描图。他从不摆领导架子,我在他身边学到不少知识,更学会怎样做人做事,怎样爱岗敬业。

  魏艳茹:我一参加工作就进入了工艺美术行业,当时是在北京工艺美术厂学习花丝镶嵌。书中的当代中国景泰蓝大师张同禄就是我的同事。我觉得像他们这样从工人中产生的技师、大师和劳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是工艺美术行业具有特殊价值的财富。现在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技师、大师和劳模,更需要年轻人把我们优秀的工艺美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