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关注 > 正文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2017-03-30 作者:盛丽 王路曼 来源:

 
  最近,先是《中国诗词大会》,继而是《朗读者》,两档文化类节目备受人们追捧。说到国学这样的传统文化,不少家长并不太重视,在孩子的教育中更多的是重视和升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如何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传统文化、学到国学知识,对此,社会各方也不断探索,如何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到孩子的身旁。
  【调查】
  国学课程少
  家长不重视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诸如国学这样的传统文化,不少家长还不太重视。家住通州的张女士的女儿明年就要上小学了。为了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爱好,张女士很早给女儿报了不少兴趣班。“都是女儿想要自己学的,当然也有家长引导她学的。”
  张女士介绍,现在女儿周一到周五每天幼儿园放学都有额外的课程要学。“有舞蹈还有乐器。”张女士说,“这两门都是穿插的,每周7天坚持学的是英语。”记者了解到,张女士女儿兴趣班的种类不少,但是却没有涉及到国学这样的传统文化。
  “很少有家长会给小孩报国学或者是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课程。”张女士说,“现在女儿还小,还能学些和自己兴趣相关的课程,以后上学了,或者再大点,校外课程还是要围绕语数外这些和升学考试挂钩来学。”
  记者发现,和张女士有着一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现在家长一说到兴趣班,大都是英语啊,舞蹈啊,要不就是画画什么的。想学传统文化,比如国学、诗歌朗诵的很少有家长关注。问题是这样的兴趣班也很少。”市民刘静说。
  记者也注意到,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班确实不多。在浏览一家少年宫的网页时,记者发现,关于今年上半年招生简章中,涉及科技、外语、体育类、美术类的内容很多,而有关传统文化的仅仅只有书法类一种。
  而在另一家民办的培训机构的网页上浏览,记者发现,关于学前和小学教育的内容中也仅仅涉及到语数外的内容,而一些夏令营的课程中也只限于艺术和体育的课程。
  【做法】
  “校本课”
  助传统文化进校园
  早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就提到,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通知》中还提到,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在实践中,不少学校也探索一些方法助推传统文化进校园。每天清晨,密云第二小学的校园晨读时间,都会传来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这是学校一二年级的班级传出的读书声。
  “每天的晨读,学校都要求设置为传统文化的诵读,低年级学生诵读《弟子规》、中年级学生诵读《声律启蒙》、高年级学生诵读《论语》,通过诵读来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密云第二小学副校长赵静告诉记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密云第二小学早在2010年就开始着力探索,开发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校本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而所谓“校本课”,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我们通过设置‘校本课’,让传统文化进一步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赵静告诉记者,就拿诵读来说,除了每日清晨的诵读外,密云第二小学还会组织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诵读展示,通过展示、评奖来考核学生的学习程度。“这种灵活有趣的展示方式,让学生更容易亲近传统文化。”赵静说。
  在赵静看来,传统文化和国学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也有着很强烈的渗透,“在不同的学科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赵静表示,在校园教育中,传统文化不是孤零零的,而是全方位的与现代教育相渗透。事实上,在校园教育里,传统文化的教育一直不曾缺失,只是近几年提及的更加明显而已。
  在密云第二小学内,还有很多学生社团涉及传统文化,比如学生京剧兴趣班、二胡演奏兴趣班、书法书画兴趣班等等。“传统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瑰宝,我们不曾放弃,也不会放弃。”赵静认为,学校有义务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
  【观点】
  传统文化教育  切莫“填鸭式”
  占戈是著名编剧也是一位传统文化践行者,出生在国学世家,从小对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我母亲对于我的传统文化教育几乎是填鸭式的,报各种课外班,要求我学习琴棋书画,虽然我很叛逆,但还是接受了。”占戈告诉记者,而真正让她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时间其实是在30岁以后。“慢慢发现,我学习的传统文化在自身有所体现,比如气质、修养和内涵。”
  占戈算得上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她穿着汉服,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颇有心得,“我是一个四岁小孩的母亲,我也像我母亲一样,渴望孩子能够从小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但不同的是,我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强求的。”占戈说,她希望孩子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和感受传统文化,所以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予孩子的耳濡目染,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对于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的耳濡目染,占戈建议,身为父母,首先应该做好表率和榜样。就拿占戈喜欢穿汉服这件事来说,她的儿子垦垦每天欣赏妈妈的着装,非常期待跟妈妈一样,穿上传统汉服。
  “借着穿着汉服的机会,我就会将传统汉服的相关知识,有意无意地讲给孩子听。”占戈说,其中,在讲述穿着汉服时的传统礼仪时,孩子也会有模有样学习。
  此外,占戈认为,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孩子或者孩子喜欢的传统文化因素。“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擅长诗词歌赋,比如传统武术可以强身健体,蕴含传统文化理念,一样可以塑造良好的性格和修养。”
  占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是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的,其中蕴含了很深的生活感悟,合理得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充分挖掘孩子心里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望。
  在占戈的生活中,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传统文化,但她同样知道分寸和尺度,“我喜欢读诗,但不要求孩子背诗,我期待他理解诗中的美好意境。”占戈告诉记者,“就比如这个春天,去幼儿园的路上,孩子看到花开了,柳绿了,便不自觉地念起了《春晓》,这就是传统文化给予他的感染,也是孩子真正的收获。”
  “当然,传统文化是历史给予我们的财富,它不是苦大仇深的学问,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坚持将传统文化快乐的带入生活,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真正的意义。”占戈表示。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