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一字之变如何应对
2017-02-24
作者:任洁 周美玉 马超
来源: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提出,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改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上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将实施多种措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问题】
十大重点领域存在百万人才缺口
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为858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809万人。2015年,我国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在校生186万人。
三部委表示,我国制造业存在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一线职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等问题。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95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航天航空装备领域缺口将达47.5万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缺口将达26.6万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缺口将达10.6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缺口将达103万人,电力装备领域缺口将达909万人,农机装备领域缺口将达44万人,新材料领域缺口将达400万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缺口将达45万人。
【调查】
职业学院:
社会缺乏对技工的正确认识
眼下的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学技能、当蓝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的人不介意当工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而非职校。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是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有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工程、交通管理与信息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汽车经济管理、汽车车身工程、道路机电工程、建筑工程等8个专业群、20多个招生专业。近三年来,北京的生源不足,即使是办学条件好、与市场贴合度高的职校,招生指标也只能完成九成左右。“主要是因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不够,对职业学校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和劳动工人缺乏正确认识和认可。”学院负责人表示。
为了得到更多关注,从2015年开始,学院每年都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面向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现场吸引了许多市民和中考考生参与,让他们近距离感受职业教育,在体验中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学院负责人说。
对于如何解决招生难问题,学院还有自己的法宝:各专业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订单班,以订单方式招生,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用高就业率吸引学生的模式。另外,学院将现代学徒制引入教学,教学任务由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学院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负责岗位技能训练,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毕业生的择业问题,学院负责人表示:“基本能实现近100%的就业率。拿2015年来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8%,平均起薪点为3456元,就业现状满意度接近80%。”学院通过分析学生的报考原因,就业优势占六成。“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线技术工人得到的社会认知度不够。”
职校学生:
曾经迷茫 现在坚定
丁琪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2011汽车喷漆专业的学生,获得了巴斯夫汽车维修涂装职业教育项目2015年度全国优秀毕业生技能大赛的冠军。说起选择职业院校的原因,丁琪说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找一份好工作。
2015年毕业后,凭着一身过硬的技术,他去了廊坊一家宝马4S店。刚开始工资比较低,试用工资不到两千元。但是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他顺利转正,工资涨到了4000元,也考取了宝马的二级技师认证,以后的工资最高能拿到8000元。“对于做技术工人这条路,以前也曾迷茫过。但一路走来,觉得有一技在身还是没错的。”他说。
工人:
对现有工资水平不太满意
在多数企业的薪酬体系中,技能工人的薪酬要比管理人员低出两三个档次。刘先生是北京某品牌4S店的汽修工人,修发动机、变速箱等,是所谓的“大工”。
他说,现在不少汽修工都是半路出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而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企业是十分抢手的。抢手归抢手,但是工资水平不高。“每天很忙,钻到修车间里一呆就是一天,弄的满身都是油。工资6000多元钱,比销售人员少很多。”刘先生对自己拿到手的工资不算太满意,尤其是与技术含量较少的销售一比,更觉得不平。
【措施】
《规划指南》为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根本动力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招生单位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本科电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全面推进制造业学习型企业的建设,坚持并完善企业职工全员培训制度。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在制造业相关专业领域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
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1000名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互联网+制造领域高端人才。围绕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支持有关地区、部门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到2020年,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
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比例达到6%以上。
北汽模式:
培育工匠为企业提供人才
制造业人才紧缺,企业自己培养人才就成了一条重要渠道。北汽集团有着用职工创新工作室培养人才的传统,在北汽集团旗下北汽股份北京分公司有一个李兵创新工作室,那是一条微型生产线,新员工到此接受培训后,便可上手操作。
在去年推出工匠精神以来,北汽集团发布了《誓师“十三五”,践行工匠精神》行动计划。“作为劳模,我们要带头践行工匠精神。”全国劳模赵郁、张立玲,北京市劳模高晋生,三八红旗手王立荣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对 “北汽工匠精神”的四大基因“执着、极致、坚韧、专注”进行了阐述。
因为一些零件上有肉眼看不见的褶皱,产品被质检部退回来,北京奔驰老工匠刘国林就要找原因,改进模具。20多年的模具维修,刘国林将一根长约20厘米的紫铜棒变成了一个10厘米的“哑铃”。一点一滴细节,可以看出工匠的极致精神。
同样,在北汽集团自主品牌绅宝X55的生产中,在“提品质”方面也践行了工匠精神。工程师们对300多台绅宝X55进行了五轮12大项、1500小项、三次24通道的整车耐久性试验;绅宝X55还选择在零下30多℃的极限条件下进行品质测试,进行370多万公里的可靠耐久验证。绅宝X55上市后立即热销。
去年年底,在北汽第五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论坛上,北汽正式启动“十大工匠”评选活动。这是北汽工会强化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打造技能型、创新型、知识型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一项战略工程,通过对德能兼优、技能精湛的大工匠的甄选活动,为北汽2020战略π计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为了将技能人才培养成工匠,北汽股份打造了“职工技能培养”体系,坚持每年举办“职工技能大赛”,确保参与的职工不少于50000人次,培育“北汽工匠人物”;建立“北汽e-赛场”网络技能练兵系统,开展全员参与的网络练兵行动,实现有效ID10000个以上。同时,北汽股份重视榜样引领带动职工素质提升,成立劳模协会,开展对口帮扶、服务自主品牌建言献策,以及职工大讲堂、素质班等活动。
如今,北汽集团在各层面开展了培养工匠的活动,工匠精神越来越深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观点】
构建政府、行业、院校、企业多方合作体制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孙玉清认为,“制造”有两个主题,研究造什么的,是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研究怎么造的,是技术性+技能型人才。造就技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涵养全民工匠精神至关重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于清笈介绍,为了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联合会组建了行业人才培养联盟和职工技能鉴定中心,建立行业继续教育中心,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工技能大赛、职工科技成果展示、创建劳模工作室等活动。
“应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服务、院校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协同共进、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他透露,2017年,联合会将筛选并发布机械行业人才培养重点观测专业目录,进一步健全完善与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全国总工会产业工会等联合搭建的服务平台。通过组织先进制造技术高级研修班、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形式,培养培训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