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关注 > 正文

阅兵式那些不亮相的人——阅兵保障兵站探秘

2015-08-31 作者:盛丽 陈曦 通讯员 冯杰/文 陈艺/摄 来源:劳动午报


  “你们也为阅兵做出了贡献,很不容易。受阅官兵们不会忘记你们这些幕后英雄。”阅兵保障兵站政委韩宪瑞评价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没有出现在受阅的队伍中,但是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完成着肩上的使命,保障着阅兵任务的顺利完成。他们就是阅兵保障兵站的全体官兵。
  阅兵保障兵站下设财务结算中心、被装保障中心、生活服务中心、营房监管中心4个保障中心,还有油料保障队、医疗保障队、公路运输队和一个直属勤务分队,主要承担着军粮、副食集中采购配送,阅兵被服发放、调换、洗涤、缝补、鞋靴修理,伤病员紧急救治、短期治疗等任务。
  根据受阅部队需求,兵站实际展开18类64项服务。截至目前,兵站累计为受阅部队供应主副食品5400余吨,燃气146吨,发放被装物资38万余件套。
 
  怎么穿
  46人完成“一条龙”服务
  阅兵对于官兵服装、鞋靴的整洁度、平整度、舒适度要求很高,被装保障中心承担着这项重要作用。
  被装保障中心共有人员46人,设立着调号组、修补组、干洗组,实现被装、鞋靴“发、换、洗、熨、补、修”一条龙式的服务。
  “被装保障工作是从4月份开始,第一批人员是4月9日入驻,4月12日展开保障工作。”被装保障中心主任李洪升说,“截至目前,共修补鞋靴1.6万双,缝补衣物、被褥1.1万件(套),干洗熨烫被服2.3万件(套)。”
  叮叮当当……8月26日下午3点,兵站被装修补服务点传来一阵阵敲打的声音。走进一看,原来是被装保障中心修鞋组的战士正在修补鞋靴。剪皮、黏胶、钉掌、修补……如今,修鞋组的12名战士技术很是熟练,修补一双作战靴全掌仅仅需要六七分钟,但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他们还是没有任何经验的“门外汉”。
  为迅速让人员掌握相应的技术,早在被装保障中心成立之前,兵站机关协调安排6名官兵赴某集团军参加干洗岗前培训,邀请军需装备研究所工程师到一线保障地点视察指导,协调干洗厂家到保障点对干洗机进行安装调试并对相关人员组织针对性培训,并发挥“三帮一带”活动的作用,以老带新,确保每名人员技能达标。
  54岁的赵军剑是鞋靴修补组的一名老职工,在被装保障中心战士们都会亲切地叫他“师傅”。刚参加保障任务时,有很多战士没有接触过修鞋工作,不是被锤子砸伤,就是不小心将胶水弄到眼睛里。赵师傅总是手把手的教,耐心地指导。
 
  废布料补鞋防磨脚
  为确保鞋靴修补质量,一双鞋后掌至少钉9个钉子、前掌至少钉13个钉子;每次钉完,要将手伸入鞋中摸摸,不能扎到战士的脚……在完成保障工作中,大家一边摸索一边总结,逐渐完善技术。
  修补组组长聂鑫第一次参与阅兵保障工作,“我以前没干过缝补工作,刚开始接任务时,心里也没什么底。开始保障工作后,自己逐渐思考需要用什么设备,比如缝鞋机、使用工具、耗材。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不断完善技术、不断思考。”
  “衣服缝补将它改合体看似简单,只是在衣服里面缝一道线,但是既要达到美观还不能改变被装的制式,所以很要求技术。”聂鑫说。
  聂鑫说,“在修补的过程中,大家想出不少办法。比如,新鞋刚发时会磨脚,师傅们想办法,在缝补处用裁剪下来的废布料做成布垫,然后粘在脚后跟的内侧。这样穿起来很软和、不会磨脚。”
 
  一天半修补800余双鞋
  每天早上8点,被装保障中心的人员开始一天的忙碌,而这样的繁忙状态一直要持续到晚上9点。为了更好地服务官兵,中心人员现在分散在3个保障地域5个保障点位。每周都没有休息,根据任务需求,还经常加班加点,但被装保障中心的人员依旧保持标准不降低。
  5月28日,被装保障中心收到要修补800余双鞋的任务。“800多双鞋往地上一放,基本上都没有人站的地方。”李洪升说。
  集中所有修补组人员二十余人,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将800余双鞋修补完成。李洪升说:“早上8点开始修补,一直忙到晚上12点。中午饭也是派人打来,大家吃完接着干。”
  节奏快、强度大、标准高是这次被装保障的鲜明特点,为了更好的服务受阅官兵,被装保障中心引入一体化的被装服务保障机制,在保障模式上,由“被动”变“主动”,按照方队需求“量体裁衣”,以驻点保障和伴随保障相结合。“方队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就会派车去取,修完给他们再送回去,或者我们会派人去宿舍修补。”李洪升介绍。
  “衣服缝补的任务由11位女工完成,配有电脑缝纫机12台。任务多的时候,最多一天,3个人改衣服500余件。”李洪升说。
  “战友,鞋子要注意后面的钉子”、“战友,在晾衣服时要注意通风。”……中心的工作人员经常将一些字条塞进修补的鞋子和口袋中。而衣服和鞋子被修补过的战士们,也将一些小纸条塞进衣服口袋和鞋子里,上面写着“战友,您辛苦了。”
  “这些修鞋师傅,我们经常一个电话就把他们叫来了。我们一个中队100多双鞋,他们一个中午的时间就修完了。我觉得这些师傅也特别可爱,特别辛苦,希望大家在关注我们的同时,也能多关注他们。”来自“东北抗联”英模部队方队的战士岳强告诉记者。
  “从事后勤保障工作,我们的任务是能够让受阅官兵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现出威武之师的士气。在修补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出现在阅兵场一样,每次看到战士训练,心里同样很激动,听到他们每个人穿的鞋子踢出的声音,看到他们衣服笔挺,自己感觉很自豪。这是我们整个修补组共同的心声。”聂鑫说。
 
  怎么疗
  理疗组“上门服务”
  “我们理疗组是首次加入咱们医疗防疫队。”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副主任医师、理疗组组长欧阳颀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以往的阅兵保障工作中,医疗防疫队关注的是医疗和防疫,在理疗和康复方面存在缺陷。今年5月初,保障兵站决定在医疗防疫队里成立理疗组,并迅速从北京军区总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天津疗养院等十几个单位抽调了17位医生加入。
  “那天我正好休息,正陪儿子在广场玩,就接到了科室主任的电话。第二天,我们就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康复理疗科医生金筝回忆。
  “接到医务处任务通知的时候,我正在给病人看病,没多想就来了。”欧阳颀说,“我记得,来的那天,正在下大雨。”
  石家庄、邯郸、天津、太原……这些原本在不同地方工作,从事理疗、康复、推拿、整脊、中医、针灸等不同专业的医生便集结到了保障兵站,聚集到了受阅官兵的身边。“可是,大家一来,就傻眼了。我们17个人要保障1.2万官兵的理疗。”欧阳颀说。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欧阳颀提议,分组开展工作。“最开始,我们分了4个组,每个组保障两到三个方队。我想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容易跟方队的官兵、随队军医都熟悉起来,对官兵的伤病也能尽快了解。”为此,他们还制定了“走出诊室、走向训练场、进到官兵宿舍、走进官兵心里”的工作方针。
  早上,受阅官兵早到达训练场,理疗组也驻守到场边了。晚上,受阅官兵休息了,理疗组又赶到宿舍,开始提供“上门服务”。
 
  防受伤自创“激活操”
  欧阳颀告诉记者,阅兵训练伤,更多的是软组织损伤和慢性积累性伤病。“因为每天重复同样动作,肌肉会劳损,而且一般情况下,没有大的伤病,都是小的伤病,但是训练官兵都希望能够迅速愈合。”
  记者了解到,受阅官兵压力很大,一天不练就怕跟不上。现在,队员跟队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了,队友一个微小的眼神,对方就会意识到动作哪里有问题,如何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颀和他的伙伴们,想出了第一个办法——培训。培训对象就是随队军医、卫生员。“军医是临床医生,更加注重急救和药物治疗,对康复和理疗,并不在行,为了使他们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先对他们进行培养,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工作的人手。”
  第二个办法就是——预防。“任何疾病,发生了,再治疗都需要一个愈合过程,但是如果从根本上减少发病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他们编排了一个“激活操”,专门用于官兵每天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同时还编排了一个“拉伸操”,用于训练后,肌肉的放松,这样他们的肌肉就不会僵硬,第二天可以照常训练。
  现在,这两套操的小册子《阅兵训练防治操》就放在训练场里,让训练官兵可以随时拿走阅读、学习。另外,欧阳颀还与理疗组同伴,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同事叶超群合作,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写出了《阅兵训练保健手册》、《阅兵训练防治手册》两本书。
 
  将军伸起大拇指
  在训练场上为训练官兵做理疗保障的日子,这些理疗组的医生们也收获了不少感动。“我曾经接待过一位膝关节肿痛的士兵,当时,他的膝盖已经肿成面包了,还在坚持训练。我问他,为什么不早来?他说,不想错过这次去天安门受阅的机会,这次实在是痛得受不了,才来看的。”欧阳颀说,“没有其他,唯有尽心为他治疗,让他早点回归队伍。”
  “一位成都军区的将军,他对我技术的肯定,也让我记忆犹新。”金筝说。原来,那位将军患有足底筋膜炎,之前,已经请了很多名医来看病,都没有看好。这次,由于训练,每一次启动,足跟都钻心般的疼,正在考虑是做手术,还是或者打封闭针的时候,叶超群推荐金筝为他治疗。
  经过金筝的治疗,这位将军当时下地就能活动自如了,但是嘴上却并没有说什么。“很多时候,这种治疗是当时有好转,但是过后就不行了,所以我想将军还不太确定我的技术怎么样。”金筝说。果然,第二天早晨,这位将军再看到金筝,直接伸起了大拇指,夸奖他“你真是金牌理疗师”。
  由于工作量较大,理疗组中不少人,“旧病”也复发了。
  “我的腱鞘炎最近就犯了,但不敢跟首长们说,怕他们心疼,不找我做理疗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李德成说。
  一天,理疗组工作马上结束,要回兵站。华南游击队的将军领队训练完,从队伍里一溜小跑来找李德成做治疗。将军说,他是怕影响训练现在才跑来的。李德成说:“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鼓励。虽然我们没有机会进入方队,接受阅兵,但是我们的工作保障了阅兵的顺利进行,我依然自豪。”
 
  怎么住
  空调房中睡个好觉
  从1999年到2015年,短短16年,阅兵的保障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营房工作是保障工作的一件大事,住的舒不舒心,受阅官兵最有发言权。“这次阅兵训练,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住宿条件好了,能睡个好觉了。”这是一名参加过1999年、2009年两次国庆阅兵的方队队员的真心话。
  1999年阅兵,大家住的是帐篷,十几个人一间宿舍,只有一个小风扇。夏天,帐篷里的温度最高可达40多度,一进宿舍感觉进蒸笼一样;2009年,大家住板房,虽然装了空调,但板房隔热性不好,还是会让人感到闷热;今年,大家住进了部队营区,营房美观、宽敞、明亮,室内的营产营具配套到位、功能完备。这样的住宿环境,让官兵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谁能想到,这些营房都是从各单位闲置的空房改造出来的。今年阅兵与往年不同,取消了新建阅兵村,而是改为分散式保障,营房工作由新建营房改为修建营房。将闲置营房改造成保障一万多名受阅官兵的营房,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工程招标到竣工验收,仅有短短几十天时间,工期紧、任务重,仅上千台空调的配送、安装和调试,就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面对这些困难,阅兵保障兵站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协调联保组、驻点单位展开营房改造工程。整修方案确定后,营房部门第一时间进驻。兵站营房监管中心主任张晓光从过完年开始,就钉在驻点督促工程建设。兵站保障部部长刘立松协调各级力量,夜以继日装卸、安装、配置营产营具和空调。保障部和营房监管中心的官兵们,积极协调保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仅维修破损龙头、阀门就近300余个。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营房改造工程按时按质顺利完成,成功开设保障点的修补点、超市等,在总参训练场新建板房2500余平方米,绿化兵站周围3000余平方米。
  “不仅要为受阅官兵提供最好的住宿环境,还要努力维护好这个环境。”这是营房监管中心始终提倡的口号。每天,中心都会接到上百个营区的保修电话,对每一个电话的内容,他们都要认真记录,及时答复,有时加班到深夜。
  一名方队战士在阅兵日记中写道:“在明亮的房间里,享受着空调的凉爽,每天躺下就能入睡,洗漱间每天都能洗个热水澡。住得舒适,休息也好,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训练了。我为这次阅兵的营房工作点个赞。”
 
  怎么吃
  吃荤吃素数据说了算
  怎么保障受阅官兵的体能与饮食达到平衡?这个问题,在阅兵保障兵站不是个难题,今年6月研发出来的《阅兵部队膳食评估系统》,为受阅部队的科学组伙、合理膳食提供了依据。
  输入受阅官兵每天饮食情况、食物耗材、个体情况,评估系统会准确计算出食物能量及营养素供给量。计算完后,会进行营养评估、基本营养分析和营养成分来源分析,并生成合理饮食建议。
  “你看,这是某个方队某天的统计表,拿碳水化合物这项说,正常值是55%到65%,但是当天的统计结果是50%。所以,我们会根据数据,在饮食结构比例上稍微做些调整。”阅兵保障兵站服务中心营养师裴素萍说。
  统计汇总逐日消耗和伙食开支、计算评估能量和营养素、依据评估结果形成合理建议、查询膳食要素情况、查阅相关规章制度,这个具备六大功能的评估系统,背后是集体的智慧和汗水。
  给养、营养、计算机……由不同专业骨干组成的10人研发小组,仅用28天就完成系统。作为营养咨询工具,评估系统以《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计算机专家系统》为基础,结合《食物成分表》等相关规定,支持食品种类30大类,总数超过1600种,营养成分涵盖19种营养素、9种氨基酸、多种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等。
  “系统刚开发出来时,首先要做的是输入初期数据,刚开始需要输入的数据量比较大。因为只有一套系统,所以我们都是歇人不歇机器,大家轮着输数据。”裴素萍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人员完成了参阅部队伙食单位系统安装、调试和技术指导,评估系统得到广泛的使用。只要阅兵伙食单位管理人员通过操作软件,便可实现全程评估测算官兵膳食营养水平,科学合理制定饮食方案。
  “除去《阅兵部队膳食评估系统》,我们还结合现场调查,给出饮食建议。”裴素萍说,“现场调查对象包括炊事班、训练队员、军医等。我们会结合实际问题,给予指导。比如六七月份天气很热,我们会指导怎么合理补水;食欲下降时,怎么增进食欲。”
 
  后厨练武大铲子助阵
  中午11点10分,距离午饭还有不到半小时,“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食堂后厨操作间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不一会儿,厨师石建新端出一锅刚刚出炉的麻团,“当兵8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阅兵活动,心情特别高兴。说实话,我们的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但是想想我们是在为阅兵做保障,就不觉得累了。”
  石建新来自山西,个头虽然不高,但为人开朗热情,即便隔着口罩,也依然能从他的笑眼里,感受到他的真诚。
  麻团、拉面都是石建新的拿手绝活,初中毕业后,他先是在饭店打工,虽然喜欢做饭,但是却总觉得这样打工没有前途。迷茫中,饭店里一位当过兵的师傅提醒了他。“师傅说,我可以当兵到部队里去锻炼锻炼。我一听就觉得非常向往。”
  2007年入伍的石建新,经过新兵连的训练,下连队时分到了炊事班,又干上了他喜欢的“做饭”。“虽然都是做饭,可在部队里跟以前可不一样。在部队,我是一名军人,我为战友们服务,有一种荣誉感。”
  入伍后,石建新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每年,部队都送我去军区最好的厨艺学校进行培训。现在,我已经拿到了高级厨师证、营养配餐证,下次我就准备考高级技师了。”他笑眯眯地说。
  中午11点20分,后厨里一片繁忙景象,炊事班班长兼副食组组长郭亚杰正挥舞着“超大号”的铲子炒着最后一道菜——青椒土豆。如果不是看到他面前那口直径一米的锅里,盛满了菜,他那架势绝对不像是在做饭,而更像是在练武。
  郭亚杰说,平时他在连队里,负责100人左右的伙食,而现在,要负责500人左右伙食,这不仅对技术,更是对体力的一个挑战。“夏天天气本身就比较热,我又是负责炒菜,挨火近,稍微活动一下,就容易出汗。”郭亚杰轻描淡写的说着,脑门上已是大汗淋漓。
  郭亚杰1987年出生于河北沧州,当兵12年。2010年他曾经参加过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上合联演。“虽然参与大活动的保障工作比较辛苦,但是也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了我的意志。尤其是这次为我们的受阅部队提供餐饮保障,更让我感到光荣。”
  “我们虽然不能像方队里的官兵一样,能够在天安门前受阅,但是幕后工作也一样光荣。”郭亚杰说。
 
  5战士一餐洗500餐具
  刷碗筷、整理卫生……这些工作内容看似简单,但因为用餐人数较多,需要洗消500人的餐具,对“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洗消组的5名战士来说并不轻松。
  按照1个方队500名战士,1餐需要洗消500套餐盘、汤碗和筷子,1天除了正常3餐外,还需加餐2至3次,此外,每餐前都要洗消大量的主副食品原材料。而这些洗消工作,都需要洗消组的5名战士来完成,工作量非常大。
  “比如早饭,洗消组的战士刷完碗筷、整理完食堂基本上要到10点半。”某方队军需负责人李剑说,“中午11点50开饭,洗消组下午4点半才能基本完成刷餐具和食堂整理工作。晚上是6点45开饭,刷碗整理的工作要忙到晚上11点。”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