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传递正能量——东城工会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纪实
2014-11-14
作者:边磊 万玉藻
来源:劳动午报
女职工“组团”看话剧、举办全国顶级DJ技能大赛、建国门职工摄影汇活动、永外职工红歌表真情、职工免费听通识课程、东城图书馆馆外流动服务点落户地坛、东四职工猜灯迷……从区到街道再到社区楼宇,东城区职工总是“闲不下来”,全年活动接连不断。在职工文化活动中,不断挖掘人才、培育人才,为更多热爱艺术的职工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使全区的职工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并日益规模化,起到凝聚人心、传播美德、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业余演员登上正式舞台
“打倒,打倒!”
“好,好!”
“我们不要这样的领袖,不要!”
13名东城职工话剧团的演员,或振臂高呼,或愤怒跺脚……这不是排练,而是林兆华戏剧创作中心年度新戏《人民公敌》的演出现场。
10月27至30日,由当代中国戏剧的标志性人物林兆华导演的话剧《人民公敌》在保利剧院首演。连续4天,在这部戏的第四幕中,这些话剧团成员以群众演员的身份登上了正式的话剧舞台,与主演王学兵、高亚麟同台面对观众,圆了自己的话剧梦。
在这部戏里,群众演员没有固定的台词,导演要求大家自己发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高兴、愤怒等情绪,这考验着每一位参演职工的话剧功底,因此即使在休息时间,大家也会抓紧排戏。
东城职工话剧团成立的时间不长,正式成立在今年的8月11日。一直对话剧感兴趣的刘宏宇是职工话剧团的联络人,无论是定期例会,还是排练演出,都由他通知联络。刘宏宇自信地把现在这些成员称为“黄埔一期”。
“从无到有啊,我们不但有定期的全体会,还分出了编创组、演员组,今后还要扩编。”刘宏宇是北京市24中学的教师,在学校,他是学生话剧社的指导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街道贴出的海报,东城职工艺术团招人,于是他通过网上报名,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与他共同进入话剧团的,还有东城区各街道、环卫、城管、法院以及非公企业的职工。
“我们成立以来办了两件事儿,一是为五月的鲜花编创了一个小品《圆梦》,那完全是我们原创的;二是参加《人民公敌》的演出。”刘宏宇对职工话剧团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果感到很满意。
实际上,职工话剧团只是东城职工艺术团的一部分。职工艺术团还包括合唱团、器乐团以及书画摄影等团体。所有团体都有定期活动的时间,区总工会通过引进社会资源,为这些职工提供演出机会,帮助他们完成梦想。
三大工人文化宫焕新生
东城区演乐胡同东口向里走不远,就能看见一幢四层小楼,这是东城区工人文化宫所在地。
“这几个礼拜是东城工会干部的培训。”文化宫主任李梅说。
去年以来,李梅和她的同事就特别忙,协调培训时间、帮助打印培训材料、整理培训场地……今年以来,东城工人文化宫已经开展141场次的培训、教育活动,11000余名职工参加。这正是东城区总工会对这里的定位——职工教育培训基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工人文化宫都经历过体制转变中的尴尬境遇,不谈工人文化宫如何发挥作用,其自身的生存都成为一个严肃的命题。曾经,出租房屋是文化宫解决生存问题的唯一办法。目前东城区所包括的崇文文化宫、东城文化宫、东四工人文化宫也难逃这一命运。
然而近几年,东城工会清退了所有出租的房屋,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扶持下,投入约4000万元,使三个工人文化宫的面貌焕然一新,回归到服务职工的本来位置。
前面所提到的东城工人文化宫,不但将教室装修一新,还在四层新建了小剧场,地下空间得到进一步开发,职工活动的场地愈发充分。将来,东城职工艺术团的书画、摄影、棋牌等团体,将在这里开展活动。
与东城工人文化宫不同,崇文工人文化宫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接办各类大型活动。早在东城、崇文两区合并前,崇文文化宫就进行了装修改造,硬件改善后,便通过软件自寻出路,最终《功夫传奇》成为这里驻场演出的经典节目,解决了文化宫“生存”的问题。现在,东城区总工会的大型招聘会、职工交友联谊活动、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甚至消防运动会都在这里举行。
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工人文化宫,要成为职工教育培训的基地,职工文化活动的乐园。东城区总工会副主席张军说:“首先解决文化宫养活自己的问题,最终目的是服务职工,实现自身良性运转。”
因为种种原因一度消失于人们视线的东四工人文化宫,近几年渐渐繁华起来。许多气质文艺的年轻人经常出入这里。原来,东城区投入资金,将这里改造成为500座的剧场,适合话剧演出,并引入林兆华话剧工作室,定期上演最新的话剧。
“引入资源”一直是东城区总工会盘活文化宫的方式之一,资源的引入为职工文化活动提供了营养更加丰富的土壤。去年,东城区总工会与林兆华工作室合作,创作了讲述劳模故事的话剧《因为有你》,话剧以社区医生、一线民警、技术工人等成为劳模的普通职工为原型,讲述了劳模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用自身的光和热感染周围人的故事。话剧由专业演员与东城区职工共同演出,在东四工人文化宫连演20场,得到了热烈的反响。
“劳模是什么?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劳动伟大,劳模光荣。职工文化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通过文化活动,将工会的职责、思想、理念传递给职工,一次比一次知道的人多,这才是我们要的效果。通过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这才是真正的目的。”东城区总工会主席张晓林说。
金字塔尖的舞蹈
去年年底,东城区职工赵敏捧回了一份获奖证书,“赵敏同志荣获区总工会‘读一本好书,做一个好人’读后感比赛二等奖”,这条消息和证书,还被挂在东城区人力社保局的网站上。同时,赵敏的文章也变成铅字,载入东城区总工会出资出版的书籍《读一本好书,做一个好人读后感》中。
最初,“读一本好书,做一个好人”活动并非无端发起,它是配合职工书屋建设,促进职工多读书、读好书的目标而形成的。
“文化就像金字塔的顶端,而工会的其他工作是基础。”张晓林说。
东城区的各项文体活动,与工会其他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避免了简单随意。东城区17个街道、187个社区“会家合一”的建设,为基层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文化活动依托三级服务体系层层开展,同时反作用于工会工作。
“咦,我们建会了,为什么我们没有京卡?”崇外街道总工会送电影进楼宇时,有职工提出这样的问题。原来,在东城,每逢五一、七一、十一、春节,本区职工凭京卡都可以购买3张5元电影票,一家三口15块钱就能看一场电影,其余票款由工会补齐。这项活动得到了广大职工尤其是一线收入不高的职工的欢迎,每次2万张电影票,几乎通知一发出就被抢购一空。
活动不但让职工享受到价格优惠的文化大餐,而且扩大了京卡的影响力,有些单位因为种种原因,虽然加入了工会组织,但没有为职工办理京卡。职工获知京卡优惠活动后,直接回公司要求办理京卡。还有一些单位的职工,直接要求公司建立工会组织。
在各类文化活动的海报上,东城区总工会还会将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等内容一并印上,以促进此项工作的推进。
在全方位、多种类的文化活动开展中,工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也为组织建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话主席
社会效益永远放在第一位
□本报首席记者 边磊
记者:东城区的职工都知道,全年可以享受到不同类型的文化服务,这些服务是如何形成的?
张晓林:文化服务是工会服务职工的重要职责之一,与工会其他重点工作一样,是重点工作之一。我们的文化活动全部实现项目制管理,每一项活动都列出详细计划,经过深思熟虑,绝不是临时搭台搞两天就结束。在项目制管理的方式下,文化活动逐年积累、丰富,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品牌。比如“五月的鲜花”,我们不光五月开花儿,我们全年都开花儿!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基层可以配合他们实际工作的需要开展活动,比如有些街道在春节就搞,有些街道在五一的时候搞,有些街道在党的生日……我们所有的文化品牌都是这样。所以现在的效果是,我们一说什么,职工立刻能反应出来活动内容,然后决定参与不参与、怎么参与。
记者:东城的文化宫经过升级改造,现在都很繁忙,基本上是演出、活动不断,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投入?
张晓林: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这么多年我们也是这么做的。首先是经济投入。在这里必须感谢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文化宫出租能不能赚钱?能赚钱。但是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怎么办?咱们投入资金,对它的用电、座椅、空调等等进行更新,然后全部服务于职工。
记者:东城区的文化活动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工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张晓林:咱们说,工作从小处做。大目标咱们有、大道理一定得知道,文化活动怎么开展?用好的文化作品潜移默化把道理告诉职工,我们党就是让职工高兴、让老百姓快乐,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就是这样发挥出来的。搞好和谐劳动关系、使职工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所以我们的活动即使没奖品,职工的参与热情也很高。因为这是他们喜欢和需要的。文化活动需要顶层设计,层层抓,下沉深入到街道社区,与其他工作一并考虑。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说文化,文化统领,统一中华民族意志,宣传正能量,贡献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咱们职工才能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