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维权 > 说法 > 正文

高息理财藏陷阱 亲朋被诈骗1.12亿元

2016-04-20 作者:记者 王香阑 通讯员 王荣华 来源:

 
  手里有了闲钱,如果恰好身边有能人懂投资会理财又热情相帮,人们往往会把钱交给他打理。然而,把“宝”押在别人身上是有风险的,19日上午在市三中院开庭审理的案件中,被告人就是以帮30多位亲朋好友投资理财赚取高额回报为由,诈骗1.12余亿元的骗子。
  被告人李晓伟诈骗的这30余名被害人,都与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亲戚朋友关系。这些被害人被骗取的金额,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他们有的把钱给李晓伟时,甚至没签任何合同就直接通过银行转账委托他进行理财。
  据李晓伟供述,他从被害人手中骗取资金后,刚开始挪用于小额房贷、私募基金、股票、期货、银行短期理财等投资项目,利用自己投资理财的收益率与他向被害人允诺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赚取利润。但在2011年以后,随着股市行情的恶化,其投资项目赚少赔多,渐渐地,也就无力支付其向被害人允诺的高额利息。为了维持局面的运转,李晓伟不得不再向其他人允诺高息回报。与此同时,李晓伟将部分资金用于高息民间借贷,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彩票,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案发。
  针对本案,检察官付晓梅向大家建议,首先,对投资理财要有清醒的认识。一般来说,投资的风险跟收益率成正比,收益率越高,风险也越高。按照现银行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通常在5%左右。而民间借贷的行情,月息通常在2%左右,如果月息超过4%,则属畸高,存在很大的违约隐患。对于这些不同寻常的高息理财项目,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次,投资理财要按正规方式进行。不少诈骗案例是银行业务员利用自己的身份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假托为身边的亲朋好友理财,实际上将资金挪作他用,企图通过再投资来赚取利息差,以便中饱私囊,而结果往往因再投资失败而案发。对此,大家应加强规范意识,通过正规的渠道、正规的场合购买理财产品,甚至不嫌麻烦亲自到银行柜台购买。
  最后,对于不符常规、不合常理的理财产品,要多带疑问去思考、去调查。有些骗局在旁观者看来明显不符合常理,但由于勾起了投资者内心的贪婪欲望,导致其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意识和防范意识。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