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信“买家”链接
店主网上账户被掏空
■盲信网上投资平台
600余人中招旺旺贷骗局
■QQ收到转账留言
未跟领导确认被骗10万元
8月6日,360安全中心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购安全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投资理财类的欺诈报案量达到223例,其报案总金额跻身前列,人均损失高达9533元,是“最坑爹”的网络欺诈类型。为此,首都网警结合具体案例提醒广大市民,在享受微信、微博、QQ等等社交工具给用户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其安全隐患。
案例一:
轻信“买家”链接
店主支付宝账户被洗劫
今年4月,开淘宝店的小丽在与“买家”交谈时收到一个链接,点击进去后,链接弹出一个下载安装软件的授权提示,小丽姐没有细看便进行了安装。结果,图片没打开,支付宝账户里的资金却被消费一空了。
随后,市公安局网安总队侦查发现了一个伪装成微信客户端的手机木马安装包,一旦用户下载并安装该程序,添加、启动银行卡信息后,嫌疑人就能利用木马获取用户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及银行短信验证码等,从而造成用户资金损失。
7月8日,警方在山西将嫌疑人张某等两人抓获归案,现场起获电脑、手机等涉案赃物。据嫌疑人供述,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客户端将手机短信验证码作为重要的安全识别手段后,今年4至5月,利用网络出售木马20余次,并在盗取事主资金的同时出售用户银行资料,累计获利5万余元。目前,因涉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张某2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网警提醒:
莫轻易安装交易软件
首都网警提示广大市民,随着手机和手机支付软件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将犯罪矛头转向手机用户,利用植入手机木马获取用户信息资料,其中微信、QQ等含有支付功能的软件已成为不法分子伪装植入木马的重灾区。
此类案件技术性较强、犯罪手段新颖、受害人分布广,造成侦破难度大、耗时长,证据不易固定,资金追回困难。为防止财物损失,请广大手机用户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安装软件,并在安装前看清授权信息,尤其是与其功能不符的授权一定要谨慎处理。
案例二:
轻信投资平台
600余人中招旺旺贷
今年上半年,P2P投资平台旺旺贷突然关网消失,据不完全统计,受害投资者至少达600人,整个平台涉及金额或超过2000万元。
周小姐就是受害者之一。因为旺旺贷年化利率在18%至24%之间,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经过考察和比较后,今年3月底,周小姐通过看上去比较保险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余额宝里的5万元投到旺旺贷,期限为1个月。
4月15日,正在期待收益的周小姐发现,旺旺贷网站已经无法登陆,全部页面均被删除,所有QQ客服全部离线,至此投资者们才确定遭遇到了诈骗事实,纷纷向公安部门报警求救。
实际上,旺旺贷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空壳,是一个彻头彻尾诈骗平台。而所谓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只是网站接口,并不涉及资金托管,等于受害者直接把钱汇给了“旺旺贷”。
网警提醒:
网上投资前要多方查证
360安全中心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购安全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投资理财类的欺诈报案量达到223例,其报案总金额跻身前五名,人均损失高达9533元,是“最坑爹”的网络欺诈类型。
专家分析,搜索引擎是P2P网贷平台最重要的流量来源,搜索引擎如果审查不严,尤其是加V认证的网站出现虚假欺诈信息时,投资者很容易被误导、受骗。
理财专家建议市民谨慎投资,切勿盲目追风购买网络理财产品。对百分百有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产品,保持高度警惕。即便是搜索引擎的推广链接,也应尽可能多方查证后,再考虑投资。
案件三:
QQ收到转账留言
未跟领导确认被骗10万
6月底,在国贸上班的某外企财务人员李女士在QQ上突然说公司有个紧急业务,要立刻转账10万元到某个账户。本来这种转账的事情一般老板不会插手,但李女士看到QQ消息明明是老板的账号发来的,而且数额不大,李女士也没有跟老板确认就直接通过支付宝转过去了。
当天快要下班时,李女士正好在电梯遇到老板,她告诉老板,钱已经转过去了,老板表示诧异,说自己并没有汇款指令,也没有在QQ留言。李女士才知道自己惹了祸,赶紧报警。
网警提醒:
收到汇款指令一定要确认
近来,QQ诈骗盯上了企业的财务人员。他们一般通过三个步骤进行诈骗。第1步,骗子假装财务人员,加入财务人员QQ群,盗窃群中人员的号码、密码。第2步,潜伏在财务人员QQ里偷看聊天记录,潜伏期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第3步,供货商通过QQ向财务人员催款时,骗子申请新QQ,冒充公司老板向财务人员下“命令”,财务人员往往上当。
因此,网警提醒企业的财务人员要特别小心,收到汇款指令时,一定要跟领导确认后再进行汇款操作。
此外,电信网络诈骗作案手法正出现较大转变:一是转账方式更多从柜面逐步转向网上银行、自助机具、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离柜途径;二是诈骗内容从冒充亲友、欠费欠税、中奖咨询等向理财、网购、养老补贴等转变。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