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工人再登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 自2006年至今,全总已推荐13位一线工人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01-10
作者:特约记者 张锐 彭文卓
来源:劳动午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张锐 彭文卓)中共中央、国务院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颁发奖励证书。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推荐的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朱洪斌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自2006年以来,已有13名由全总推荐的一线工人登上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其中包括朱洪斌在内的8位一线工人是在全总等四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的基础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作为一线工人能登上国家最高领奖台,这是国家对工人价值的肯定。这得益于各级工会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爱,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在工作中有更多的创新。”获奖后的朱洪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状态评价中心物资检测室油气化验组组长,朱洪斌从事的工作就像是医院里的验血师,通过检测变压器油中气体的变化分析变压器的运行状况。为了保障设备安全、提高检测质量和效率,28年来朱洪斌一直为成为顶级“验血师”而不懈努力。
据悉,朱洪斌此次申报的项目为《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油中气体检测技术及应用》,通过围绕油中气体检测的仪器校准、样品采集等全过程开展体系化创新,将同一化验室检测平行误差由10%减小到2%,不同化验室检测比对误差由20%减小到5%,实现了变压器潜伏性缺陷的及时、准确诊断。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江苏电网全面应用,发现变压器潜伏性缺陷75起,创造经济效益达2.51亿元,并减少非计划停电10余万小时,同时还应用于新疆、福建、山东等电网。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近年来,各级工会以劳动和技能竞赛为重要载体,持续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新时期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不断深化创建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共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7.8万家。近三年来,仅97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就完成创新成果3936项,其中2037项成果得到转化,产生经济效益57亿元,申请专利857个。
又讯(记者 孙艳)记者昨天从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获悉,北京共有70个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62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1.7%,连续五年超过三成。
北京70个获国家科技奖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7项。其中,今年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均被北京包揽;国家奖共产生高等级奖项13项,北京获得8项,占比61.5%;北京有7个项目获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58.3%,再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空缺了一年之后,2016年的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均来自北京。
据了解,继2013年、2014年之后,北京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主持完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项目团队开展了关于中微子振荡模式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完整实验方案和探测器设计,完成了大亚湾反应堆相关探测器的研制工作,最终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完成的“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北京市科技计划支持下,研究团队开创了“双重抗血小板(简称双抗)”治疗新技术,使90天复发风险在不增加出血的前提下降低32%;获药物发明专利1项,并进入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