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午报头条 > 正文

本市“十三五”规划设定27项主要指标 首设“红线约束”指标治理“大城市病”

2016-05-06 作者:盛丽 来源:劳动午报

  本报讯(记者 盛丽)昨天,本市举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从规划编制的背景和特点的角度,对《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解读。此次规划《纲要》设定了27项可量化、可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4个“红线约束”指标,6个“绿色宜居”指标、8个“民生福祉”指标、9个“提质增效”指标。其中,“红线约束”指标是首次设立,运用“红线倒逼”的思维,推动形成内涵式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治理北京“大城市病”。
  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
  针对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大城市病”,规划《纲要》把优化城市区域功能作为优先任务,将城市功能布局按照三类区域划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优化首都功能配置的需要,明确了不同区域在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中的定位和任务。
  其中,城六区既要坚持调整疏解,降低人口密度,控制建设规模;又要坚持优化提升,强化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既要有序疏解不符合区域定位的功能,又要承接城六区疏解的功能和人口,缓解城六区的压力。同时,规划建设好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功能差异的新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山区要强化生态保障和水源涵养功能。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另一方面,重拳治理突出问题,努力使“大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在解决人口过多问题上,按照“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的原则,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强化人口服务管理,到2020年,力争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其中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
  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上,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力争使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900公里以上,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实现“区区通轨道”,远郊区县的居民都能享受到轨道交通这样便捷的公共服务。中心城区90%以上的居民步行750米,就能达到轨道交通站点。
  增加幼儿园学位15万个
  针对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规划《纲要》作出了一系列目标任务安排,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规划纲要提出,要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地上学。在重点区域上,继续加快推进新城地区中小学校建设,以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多种形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在重点阶段上,将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增改扩建、小区配套、以租代建等方式,增加幼儿园学位15万个,切实满足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带来的学前教育需求。
  规划纲要还提出,要让老年人更加舒心地安享晚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让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
  2020年全市煤炭占比降至10%以下
  “十三五”时期,首都能源工作将紧紧围绕能源清洁转型这一主线,服务功能疏解和空气质量改善,进一步加大压减燃煤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清洁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0年全市煤炭占比降至10%以下,优质能源占比提高到90%以上,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8%左右,主要是要实现“增减有序”和“保障有力”的能源发展格局。
  到2017年城六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到2020年全市平原地区所有村庄实现无煤化,基本完成除新城集中供热中心外所有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削减到900万吨以内。按照由内向外、集中连片的改造思路,将加快电力设施增容、燃气管网布局和新能源推广利用,由城区逐步向外实施“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和“以新能源代煤”。在改造方式上,倡导利用储能式“煤改电”;对于距离管道天然气较近的村庄实施“煤改气”,条件适宜地区实施“煤改热泵”以及“煤改LNG/CNG”。
  燃煤锅炉主要通过“煤改气”替代,在西集等地热资源丰富地区可通过“煤改热泵”替代,在通州、房山等具备域外热源的地区可通过“域外引热”替代;结合资源禀赋条件,山区可通过“煤改LNG/CNG”、“煤改热泵”实施替代。
  到202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2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8%左右。推进规模应用,着力推进一批重点工程,比如千万平米热泵利用工程、阳光校园等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工程、百万千瓦风能生物质发电工程等等。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