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7 11:59 本文访问次数: 作者:陈艺 摄影报道 来源:劳动午报
■车辆管理员于海兰
于海兰,家住北京市平谷区。8月3日,她得知鲁甸地震后,突然产生了到灾区当志愿者的念头,考虑到她家里的开食品店时,又有些犹豫。放暑假在家的女儿看出了母亲的为难情绪,就对母亲说:“妈,你去吧,我反正在家也没事,我替你看着店。”就这样,于海兰于4日从北京坐火车先到六盘水,再到昭通市,换乘大巴于6日赶到了鲁甸灾区。
从6日至17日,在中国扶贫基金会鲁甸大本营当志愿者期间,她主要负责分管车辆调配,经她手进出库的车辆将近150辆。一天晚上,车队行驶到小火塘村时,由于沿途一直下着小雨,山区雾大,当时的能见度不足10米,为了安全,车队只好停下来过夜。那天晚上,她让司机们都去睡觉,她和另外一名年轻的志愿者值班,确保物资不丢失。第二天,运输车队顺利到达了巧家县新店镇后,她还自掏腰包,请司机们吃了一顿热乎乎的米线。
于海兰这次到鲁甸当志愿者,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她分管的工作完成后,她就去帮着别人发放救灾物资。仓库里有8个志愿者装卸工,从5日开始,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累的走道都打晃儿了,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她就到马路上拦截过往的当地人帮忙,并劝司机们帮着装货卸货。
■灾区装卸工王泽
来自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黄辛庄的王泽,7月底他和朋友在云南贡山旅游,并计划前往独龙族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8月3日当天,他从媒体新闻中得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第二天,毫不犹疑地与“驴友”告别,放弃旅游行程,转头向鲁甸方向奔赴。一路上,他坐过拖拉机,截过小货车,赶到大理后,坐火车到昆明,再坐8个小时的大巴,经过3天的颠簸,于8月7日下午,赶到了鲁甸重灾区。
经“吖吖画廊”的牵线,他在云香瓜子厂内的救灾物资仓库里,当上了一名志愿装卸工。从7日至今,他一直坚守在救灾物资大本营的装卸工岗位上,别人都要求下到村里发放物资,他却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他说:“我不是因为探奇才来当志愿者的,我要实实在在为灾区群众做事。”
王泽已经是第二次当志愿者了。2012年北京大暴雨引发7·21自然灾害,他就在房山区加入了当地的义工组织,在救灾的过程中,他也是专干重体力活,背水、背面,那次当义工他坚持了一个月。
本报记者 陈艺 摄影报道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