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专访 > 正文

如何办一份更接地气的报纸——劳动午报社社长针对读者关心问题答记者问

2014-09-01 作者:首席记者 边磊 来源:劳动午报

日前,本报(劳动午报)启动了2015年报纸发行工作,面对当前的传播形势,报纸会作出哪些调整,未来一年有可能发生哪些变化,与读者的互动上有哪些创新,在以往的基础上如何办一份更接地气的报纸?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劳动午报社社长张永安接受本报首席记者采访。


  记者:社长您好,劳动午报2015年的发行工作已启动,您对2015年劳动午报的发行预测是什么?

  张永安:谈发行,首先要感谢市总党组领导机关,感谢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对劳动午报的厚爱和支持。为了做好劳动午报2015年的发行工作,报社从五月份开始策划,六月份启动实施,先后拜访了各级工会组织和领导机关,走进车间班组听取职工意见建议。统计新增工会组织数量,查找发行空白点。在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我们预测劳动午报2015年的发行量要好于2014年。


  记者:2014年劳动午报的发行量近16万份,2015年计划发行多少万份?

  张永安:经过统计分析,与各级工会沟通,我们把发行计划定在了20万份。但实现这个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各级工会组织的支持。


  记者:报社为什么从今年五月份就开始抓2015年的发行工作?

  张永安:一份报纸的发行量决定着这份报纸的社会属性、生存空间、社会影响力、公信力和传播力。稳定一定的发行数量,是保证在报刊市场的占有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从五月份开始做发行工作就是要摸清需求底数,早计划,把被动发行变成主动上门服务。更重要的是解决好发行数量和报刊质量的关系。我们办报的想法是,用报刊质量来保障和提升发行数量。我们下到各级工会组织和职工中,主要是征求意见,听取劳动午报和《工会博览》杂志改版一年来的反映,收集了许多工会和一线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办报办刊的定位和思路更加清晰,改进办报办刊质量和水平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记者:网络新型媒体的到来,社会上出现了不看好纸媒和还办不办报刊的争论,作为一社之长您如何看待?

  张永安:新兴网络媒体的到来,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自然规律,必然会挑战传统媒体,我个人认为是件好事,发挥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的各自优势,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的道路是必然趋势,两者并不矛盾。就目前来讲,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被完全取代。当前,社会普遍认为,党报党刊是正餐,网络媒体是快餐。传统媒体的社会公信度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从社会公信度调查统计显示,公民对党报党刊的信任度达86%。认为网络媒体信息多元可以虚拟,真假难辨,党报党刊白纸黑字可信可靠。传统媒体的阅读方式没有被完全取代。就当前来讲,我个人认为,首先把传统媒体办好,同时积极跟进新型网络媒体,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子。


  记者:不少读者想知道,劳动午报在过去一年中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明年又有了更新的打算,那么明年的报纸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张永安:过去的一年,我们确实有了一些改进,劳动午报更接地气了,更加贴近工会工作和职工生活。去年新创办的劳动者周末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喜爱,已经成为职工争相阅读和带回家的读物。近期再次改版的工会博览杂志C本,以全新的面貌和读者见面了,这次改版的力度颠覆了我们以往办刊的理念,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在未来一年我们对劳动午报的改进上,将率先注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适应自媒体时代产生的种种传播优势条件,建立互动性更强的自媒体平台,使每个职工的声音和观念,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显现出来。因此,在2015年,我们的报纸将会推出更多的互动性栏目,将会开发更深入更广泛的基层报道资源。劳动午报将会与微博、微信、手机报和网络一同打造出有速度、广度和交互功能的传播方式。实现使广大职工更近距离的与我们一起办报的愿望。


  记者:在与各级工会组织的联系上,我们有哪些举措?

  张永安:今年,我们先后建立了几家记者站,目的是加强与服务单位的沟通,第一时间掌握一线消息,使报纸更加接地气。为了更加方便与通讯员的工作联系,我们开发并启动了四平台四通道软件,开通了与通讯员的网上沟通。使通讯员消息或者成为重要选题线索的来源,或者成为记者采写内容之外强有力的补充。有了更多来自基层的信息,我们会更有力度地关注职工的需求、工会热点、趋势性观察。因此,希望广大职工和工会人多提供热点线索。您的一个电话,也许会成为我们的重要线索。您的一条消息,也许会支持了一个话题。您的一张照片,也许给我们的版面增加了更大的感染力。


  记者:您对劳动午报社的发展建设有哪些思考和展望?

  张永安:现在我们已经把劳动午报社建成了“两报一刊,两微一网”的格局,进行为期一年的全面改版,得到了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兄弟的鞭策鼓励。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集全社人员智慧,请专家修改打磨,形成了一份劳动午报社五年发展规划上报市总审阅。同时还要围绕建班子、带队伍、打天下的思路,继续推进报社的发展,我一直有个愿景,就是想把“劳动午报”打造成“劳动日报”,使这张北京工会的报刊,与首善工会相匹配。


  记者:听了您对上述几个问题的阐述,感到您对2015年劳动午报的发行工作很有信心,这种信心来自哪里?

  张永安:这种信心来自于劳动午报的发展历程。劳动午报创办于1921年,由革命先驱李大钊、邓中夏创办,可谓是根正苗红。来自于为劳动者维权呐喊的使命。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未来,歌颂劳动光荣,是这张报的宗旨和永恒的话题。这同时是本报生存和发展的基因。劳动午报根植于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和职工之中,大家支持办报,共同办报,既神圣又自豪。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