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长彪在清澈的清水河边讲述河道环境治理措施 吴晓向 摄
付长彪(左二)在“发明创业奖”颁奖典礼上
付长彪(右一)正在介绍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案
青山环绕,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白鹅浮水,鱼儿嬉戏……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这就是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镇的清水河。这条河属于潮白河水系,长约20公里,流域面积达160平方公里,每年向密云水库输入0.6亿立方米的水量,约占到水库年蓄水量的1/6。然而几年前,这里的环境却是不同程度遭受破坏的景象。截然不同的景象变化源自一个人和他的“环保梦”,这个人便是付长彪。2008年,他与当地政府签下了一份长约,约定用50年的时间保护这片青山绿水。
“我是土生土长的兴隆人,我愿用自己的热忱报答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同时我也是北京市劳模,我要用行动真诚回馈首都的栽培之情。将来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我的子孙也会继续我的环保事业。”谈起自己的“环保大业”,这位在京城打拼了二十多年的冀北汉子不禁情由心生。
“与污水打交道开启了我的环保梦”
1983年,23岁的付长彪跟随父亲来到北京闯荡。初到京城,他干的是又脏又累的活计——挖地沟。但每日挥动尖镐和满身臭汗的生活并没有消弭他对创业的渴望。他利用工余时间向老师傅们讨教,很快便掌握了许多实际操作技术,并当上了施工小队长。在他的小班组里,付长彪尝试着砸掉了那时还很流行的“大锅饭”,推行激励制度,这一创新举措很快带动了工程质量的提高。
“干活不能糊弄人”,一直是付长彪做人做事奉行的原则,就是靠着这种诚实守信,他的施工队在京城市政工程业界赢得了“好口碑”。很快,当年十几人的“散兵游勇”就发展成千余人的劳务队。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排水、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改建等重点工程,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由于对于首都建设的突出贡献,2005年他光荣地当选为北京市劳动模范,成为在京外施企业中首批获得这一特殊荣誉的模范先进人物。
“这么多年与污水打交道,让我体会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付长彪坦言,挖地沟清污水的经历,唤起了他强烈的环保意识。那几年中,每当手里有了点资金,他就毫不犹豫地用于开发环保产品,而且钻研其中,乐在其中。
“用于分流道路清水和污水的环保边缘隔离石、提高城市绿地节水效能的土壤灌溉渗水瓮……”说起自己的环保创新发明,付长彪如数家珍。像这样的发明,他有18项专利。受“绿色奥运”理念的启迪,他将这些专利“晒”到了网上,无偿向使用者提供专利技术。
“不从环保发明中赚一分钱,就是想让这些又好用、又经济、又环保的技术能够被更快更多地采用,只要是为城市环保做贡献,我就觉得心里特痛快!”
“大不了赔光了家底,从头再来”
从京城崭露头角到家乡“大禹治水”,源于一次回乡之行对付长彪的深深触动。2006年,他回乡时发现,自己小时候嬉戏玩耍的清水河越来越难以见到当年的景象:河道几乎变成了“垃圾场”, 河水则几近“臭水沟”,而这条河正是北京密云水库的上水源头。
于是,这个已在环保领域“小试牛刀”的北京市劳模开始动起了心思:“首都让我收获了一番事业,又给予了我那么高的荣誉,如果把这条河治理好,既是为家乡父老做好事,更是为首都做贡献。”
但亲友闻听他的这一想法后,也纷纷登门劝阻:“这条河污染得不轻,再说治理河道环境可是件经济上收效很慢的事,得不偿失啊!”自打付长彪为治理河道投下第一笔积蓄开始,很多人就时不时地语重心长一番。在乡亲们眼里,精明的付长彪简直就是办了一件赔本赚吆喝的“傻事”。
“那时候,只有一个人支持我从事这项事业,那便是我自己。”付长彪坦言,“当时,我也明白,投入这项事业有可能让自己二十几年的打拼化为乌有。但我就是认准了环保这条道儿,在北京做市政工程的这些年,眼睁睁看着城市环境被污染,而自己许多的治污专利却无用武之地,太心痛了!”常年在外的打拼经历,磨砺了付长彪干练的行事风格:“大不了赔光了家底,从头再来!”
2008年,经过一番酝酿,付长彪向镇里请命,倾其所有承担起了清水河20公里河道环境治理这副千斤重担。而在以往,治理河道环境,只是政府的事,付长彪的治水之举可说是在当地开了先河。
巧用经济杠杆实现“环保总动员”
“就这里,光是河道垃圾,就足足清出了上百车。”指着面前一片开阔的水面,付长彪记忆犹新地说起了当年治水的艰难起步。清理垃圾只是治表,而要治本,就得让当地的农民提高环保意识,共同行动起来,实现对河道环境的彻底保护。这可让付长彪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思来想去,付长彪决定,一定要让父老乡亲通过保护水资源获得甜头,才能调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于是,他出资成立了一家环保公司,并在河道流域范围内,逐家逐户与农民签订绿色农产品购销合同,让农民生产鸡蛋、蔬菜、杂粮等有机农产品,然后进行统一收购。
“农民签了合同之后,就放弃了以往使用化肥农药的方式,全部采用有机方式进行作物耕种和禽畜养殖。这样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就不会进入河道了。”说起自己利用经济杠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付长彪一脸的骄傲。
“长彪,干啥去啊?”当记者跟随付长彪前往绿色养殖基地时,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纷纷放下锄头,打起了招呼,看得出来,这里的乡亲对他不仅熟悉,而且都很热情。据当地的农民讲,自从签约之后,产出的蔬菜和禽蛋都能卖上好价钱。“一斤绿色鸡蛋比原来多卖好几倍,还供不应求,这在过去根本无法想象。以前,我家的年收入也就3000多元,现在能达到12000多元。”一位农民高兴地对记者诉说着这几年的变化。
“对农民的产品质量,不但有严格的标准,还有一套严格的自律程序:一个村里只要发现有一家产品造假,全村的产品都会被列上拒收的‘黑名单’。 乡亲们互相监督。这招儿特灵儿!”付长彪说。
目前,在付长彪的带动下,六道河镇已建成1360余亩的有机果园,5万只鸡的绿色养殖基地和300亩绿色粮食作物种植基地。在扩大有机种植养殖的这几年,付长彪没少往里搭本钱。对此,付长彪表示:“这是培养农民环保意识必须付出的成本。现在,附近的乡亲基本上做到了与水为邻、与水为善,将来形成了上规模的绿色产业经济链,成本自然就会下来了。”
“我计划用三年时间治理好这片流域”
“这是先期治理过的河段。河水一清,路边的农家乐都跟着火起来了。”在付长彪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六道河镇与密云接壤的一段流域。在这里会看到,郁郁葱葱的水藻在碧绿的水中懒洋洋地晒太阳,时隐时现的河鱼欢快地游嬉,不远处,还有一群毛色雪白的鸭子自由自在地在水面徜徉。
“河水能在短时间里变得这么清,不仅取决于周边环境的改善,还要得益于鱼鳞坑的开挖。”付长彪解释道,“鱼鳞坑俗称王八坑,就是在河床中挖个大圆坑,这是治水的土办法。别小看这个坑,它能够存储水源,过滤泥沙,起到净化水源、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作用。坑中的温度低于20摄氏度,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付长彪一边说着,一边把鱼鳞坑指给记者看。记者观察,这个坑有三四米见深,不时泛起阵阵涟漪。
付长彪又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堆石块:“这是河道治理中构筑的由石块堆积而成的自然堤坝,沿着溪流,像小鱼小虾这些水生生物很容易逆流而上,这也是尽可能保持原生态的土办法。而如果采用通常使用的橡胶坝,河里的生物就无法逆流上游。”然而,这种筑坝方式也让付长彪付出了不小的成本。2008年,由于一场大雨,自然坝被河水冲毁,现在的堤坝是重新构筑的。
付长彪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博弈,目前,20公里的河道环境治理已经完成了四分之一。而这两年付长彪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不仅赔上了全部的积蓄,还借了不少贷款,可说是欠了一屁股的债。
“我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治理好这片流域。”听到付长彪说这话时,不禁让人担心他如何面对前路艰辛。而他却只是一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创造奇迹!”
“我特希望社会各界更多的人关注密云水库水源环境的治理行动,并加入其中,到那时,也就会有更多的人收获青山绿水。”站在环保十字路口的付长彪,坚定地道出了心底的最大愿望。
午报记者 纪宝玉
相关链接
密云水库建成于1960年9月,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有“燕山明珠”之称。同时,它也是北京市民用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水库面积188平方公里,水面137000亩,水深40米至60米,库容41.9亿立方米,主要由潮河、白河这两条河流供给。
近年来,北京市有关部门开展了密云水库上游等水土保持工程,进行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了山区水利富民工程,较好地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人物档案
付长彪,1960年出生,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古庆村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曾获首都劳动奖章、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