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专访 > 正文

把职业当事业变服务为艺术

2014-05-07 作者: 来源:

每天早晨7时45分,将要开始新一天工作的人们都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1.8兆赫的《徐清说路》中听到一个磁性的男中音,他就是北汽九龙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的哥”——徐清。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栏目实时路况顾问的徐师傅,每天都会通过车载电台热情地为广大司机播报路况。
  接触过徐清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因为他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乘客,热爱帮助他人。他是个令乘客满意,受同行尊敬,让领导喜欢的好司机,曾先后被授予“北京的士之星”、“首都劳动奖章”、“首都十大的士英雄”、“全国文明出租汽车驾驶员”等称号。2009年2月,作为职工代表的徐清还参加了北京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乘客利益放在第一位

自从开出租车的那天起,徐清就没有把开出租仅仅当做一种生计,而是把这个工作当成一个事业来做,并且爱岗敬业。他永远把乘客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怕辛苦。乘客坐车,不论年轻人还是老人,他一定下车给开门;乘客的行李,他一定给放到后背厢里。对行动不便的乘客,他不仅搀扶上下车,还负责送过马路,送到大门口,甚至送到家里。
  一次,在学院南路,一位女士上了徐清的车,要去北京站赶火车,那时正是晚高峰,能不能赶上火车真没把握。徐清马上建议她换乘地铁。到了地铁入口,看到乘客行李较多,徐清便提起行李,用自己的卡进到站内,一溜小跑将客人送进车厢。这趟业务,徐清不仅少挣了车费,还耽误了不少时间,但他却认为非常值得。
  在奥运会期间,徐清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天要为志愿者提供一次免费服务。在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时段,徐清放弃回家观看电视,坚持在奥运村周边运营。他还积极参加了出租汽车司机奥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休息时间,上路疏导交通,为国外运动员和游客指路。徐清还到商店精心挑选了许多装潢考究的中国结、香木扇、剪纸等放在自己的车上,外国乘客在享受舒心服务之后,还会意外地收到徐清给他们准备的小礼物,在感受东方人那种特有文化气质的同时,更感受到北京的哥那种特有的人情味儿。很多外宾下车后纷纷要求与徐清合影留念,还有很多外宾和徐清成了好朋友。
  在2008年底举行的北京公交集团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徐清被评为公交奥运模范员工。同时还被首都窗口行业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评选为首都服务明星,被市交通委员会评为奥运会、残奥会交通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服务乘客是最快乐的事

这在徐清看来,给乘客提供舒心的服务,不仅是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前年盛夏的一天,暴雨不期而至。徐清在世纪坛医院门口,看见一个中年妇女,一连叫了几辆车都被拒绝了。他想这里面一定有原因,徐清过去一问,原来这位被雨淋透了的妇女看病时把钱包丢了,她要去朝阳区亲戚家借钱。徐清二话没说就请她上了自己的车。可是不巧,该女士的亲戚家没人,这位妇女脸上露出难色。徐清马上意识到乘客的尴尬,宽慰道:“车费就算了,谁出门儿不遇上个难事儿呀?您如果有别的事,我还送您。要是您在这儿等的话,我把我的手机号给您,您随时找我都行。”那位妇女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一天,徐清接到了她的电话,要把车费给送到公司来。徐清告诉她,只要她的困难解决了就好,车钱不用给了。过了一个月,忽然一天,徐清又接到了那位女同志的电话,原来她在北京治好病,就要回家了。临行前,她记着徐清给予过的帮助,再次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徐清对记者说:“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解决了一点困难,人家这么长时间还记在心里,逢人就说北京的哥好,这不是比金钱更好的回报吗?”
  为了在关键时刻能够帮助乘客,徐清在车上还准备了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小物品——创可贴、针线包、塑料袋、湿纸巾,雨伞、塑料布,甚至还有儿童玩具。

独创“六声服务法”

徐清说:“做服务工作的,关键就在平时的小事儿上。只要能在思想上有为乘客服务的意识,不论遇到大事、小事就全能做好。”
  有一次,一位老大爷上车时带了大大小小好几个包,老人下车时,徐清说了一句请带好您的东西。当他利用空闲时间整理车辆卫生的时候,才发现座椅下边有一个小包。一看,包里有现金、票据、还有一部书稿。他回忆了一遍当天载过的客人,只可能是那位老大爷了。于是,他马上通知了车队,然后开车回到老大爷下车的地点,找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找到老大爷。第二天,他在老人下车的地点张贴了寻人启事,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老人的老伴。当他把包还给老人时,老人大为惊喜,因为包里的那份书稿是自己多年的心血,如果找不回来,可真是“要了老命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位老人在子女的陪伴下专程来到公司送表扬信,又将他刚刚出版的新书《中国电影百年》亲笔签名后送给了徐清。原来,老人叫孙献韬,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老人当场对陪他一起来的子女说,要向徐清师傅学习。
  受到乘客表扬是好事,但这件事却又引起徐清的思考:如果我服务的标准再高一些,认真检查一下车厢,对老年人再多提醒几句,就会及时发现乘客的遗失物品,就不会有后来这么多的周折。所以,要引以为鉴,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发生这类的事。自此之后,徐清不断地总结,终于发明了独具特色的“六声服务法”,即:“乘客上车有迎声,乘客询问有答声,乘客帮助有谢声,照顾不周有歉声,乘客下车有送声,喜庆节日有贺声”。这“六声服务法”出自徐清多年的工作积累,诠释了其独具特色的职业艺术。

“的哥的姐”眼中的“名人”

徐清不仅热心本职工作,还把他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他兼任的《徐清说路》的工作中。全市的“的哥”“的姐”们都知道出租车司机的队伍中有这么个“名人”。
  虽说出了名,但徐清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别人忙。他曾为《北京的士宝典》的出版献计献策并实地勘察;他曾三次跑到河北昌黎,在“北京的士司机休闲港”的建设过程中义务帮工;他曾多次为地震灾区和贫困地区北京的士小学带头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他曾协助民警巧妙设局,抓获贩毒嫌疑人,受到公安部门表彰……徐清真诚地对记者说:“对我来说,关注带来的是动力。我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去帮助他人。”
  开了18年出租车,安全行驶了160万公里的徐清,没有功成名就的概念,只有一以贯之的善行,他继续演绎着北京的哥那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人们从故事背后“人性美”的光辉里,看到了一种好人的精神、一种好人的情怀。

午报记者 白 莹/文


徐清小档案

徐清,男,中共党员,43岁,北汽九龙股份公司出租车司机。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北京出租汽车行业优质服务标兵”;2005年被市总工会评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同年被市运输管理局评为“北京的士之星”;2006年被中国出租汽车协会评为“全国文明出租汽车驾驶员”;2007年被市运输管理局评为“的士标兵”;被市总工会评为首都文明职工和首都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同年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2008年被首都窗口行业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评为首都服务明星,同年被评为北京的士标兵,奥运会、残奥会交通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