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专访 > 正文

铁肩担道筑就“国门第一楼”

2014-05-07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2004年4月2日,城建集团承建的三号航站楼“龙头”工程T3C主楼正式率先动工。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自竣工之日起,就被众多的外国媒体纷纷评价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机场”。中央领导人称赞其“蔚为壮观,扬我国威”。作为北京城建集团首都机场工程项目青年突击队长,樊军领导着这座世界单体最大的首都机场航站楼主楼工程以及5座登机桥、楼前高架桥等工程的建设,总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60多亿元。这个集中体现了三号航站楼形象与功能的关键项目,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建筑平面呈南北向“Y”字型,南北长约953米,东西宽约756米,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大小,围着工地走一圈足足5公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烈日似火烤,蚊子晚上围着咬”,是樊军和每一个T3航站楼工程建设者所体会过的烙印般的记忆。在他的科学组织下,在国外需要6至8年才能完成的T3航站楼主楼工程仅用了3年9个月就建成,并于2008年投入使用,打造出一座时代丰碑般的建筑。

一项创新节资三千余万

3天完成15万立方米的土方挖运任务;70天完成主楼核心区10万平方米的网架安装;60天建好一座国内单幅桥面最宽的高架桥,比正常工期缩短了一半;20天拿下亚洲最大的行李中心控制室200多万平方米的装修任务;58万平方米建筑的庞杂消防工程一次通过竣工验收……在一个个惊人的数字背后,是科学施工和勇于创新的智慧结晶。
  三号航站楼主楼工程结构复杂、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参施队伍多,结构施工高峰时期多达15000多人,且多工种、多专业立体交叉、协同作战,可谓“合成军团”。要把万余名职工、近千辆机械设备以及上百个施工队伍组织好、协调好,没有科学的指挥方法是不行的。由于樊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推行施工网络计划,合理安排劳动力进场,实行分段流水作业,并根据不同施工阶段设计和开展不同主题的劳动竞赛,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樊军在施工中注重创新,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催生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他领导首都机场项目团队,先后成功开展了16个科研项目、上百个技术攻关课题的研究。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主楼工程12万平方米的大面积清水混凝土施工是一个“大难点”,世界上并无先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并构建节能环保型工地,樊军组织成立了清水混凝土课题研究小组和科技攻关小组,从混凝土配制、模板体系选择、模板细部设计、钢筋绑扎、混凝土施工及养护、成品保护剂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技术攻关,成功应用并形成了一整套清水混凝土原创性施工技术,不仅确保了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精美的工程质量,而且节省成本费用3000多万元。
  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主楼的机电安装与装饰装修工程,有26个专业,近200家施工单位参加施工,工期紧迫,质量要求高,管理协调难度巨大。樊军在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外,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行了“施工会签”、“施工告急单”、“项目工程师”、施工现场“拉练”等管理制度,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与制度不仅将所有施工单位囊括其中,更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决了扯皮的现象,对分清责任、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樊军领导的北京城建集团首都机场工程青年突击队,不仅完成工作量居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各大同行单位榜首,而且施工速度之快,工程质量之好,均创造了我国民航建筑史上的奇迹。

呕心国门工程鬓染霜

由设计创意变为建筑现实,三号航站楼作为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创造了建设周期最短的纪录。三号航站楼的英国设计师诺曼·福斯特也不禁赞叹:“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没想到你们竟然完成得如此出色。”作为世界最大单体工程的领军人物,40岁刚出头的樊军已由工程初建时的满头黑发变成了今天的“鬓霜”凸显,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着樊军一步一步向前走。
  整个工程从始至终,他熟悉图纸、制定计划、编制方案、订货招标。大到上亿元的合同,小到几十元的采购,坚持“阳光管理”,严格把关。樊军告诉记者,干奥运工程、干机场工程其实比其他工程要求更高。首都机场有的专项工程是国外知名企业中标,他要求团队要从为国争光的层次上来对待,质量上要更精益求精,管理上要更一丝不苟,交出的工程要让外国人佩服。
  4年来,樊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程建设中,每天工作都在13个小时以上。工程建设的4年中,每一个春节他都是在工地度过。2006年7月,樊军远在内蒙古老家的母亲被查出患有胃癌,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家人将母亲送到了北京医治。在母亲进行手术住院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因为施工任务紧张,他只能趁着进城开会的机会匆忙赶到医院看看母亲,即便这样,探望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数月后,病情加重的母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仅仅两个月后,噩耗再次传来,父亲也因病突然去世。樊军强忍着内心的悲痛,匆匆回家处理了老人的后事,3天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零缺陷保驾服务奥运

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工程自2008年2月29日投入试运行以来,樊军在他的青年突击队中组建了由120人参与的专业齐全的工程保驾团队,马不停蹄地展开了24小时不间断地服务,提出了“反应迅速、到岗及时、维修快捷、服务周到”的保驾服务理念。截至目前,近一年间,共接听各类报修电话数千个,全部按合同要求维修、检查及反馈,实现零缺陷保驾服务,受到了业主的高度评价,为“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工程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文明安全工地、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中国钢结构金奖、“鲁班奖”、全国建筑业科技示范工程和“詹天佑奖”等殊荣。“为了完成好服务奥运的重任,三号航站楼工程从一开工,就必须把每一天都当两天用,把每一个施工节点、每一场阶段战役都当成背水一战,一丝一毫不能松懈。”樊军面对记者坦言:“真的是没有退路。最后能够打造出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精品工程’,我觉得付出再多的汗水也都是值得的。”
  我们不能一一记录下樊军和他身边每一个建设者的名字与故事,更无法记录下他们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但是从他们在建设首都机场所体现出来的敢于挑战、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必将永不磨灭。午报记者 王慧琳


樊军小档案

樊军,男,内蒙古清水人,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1988年7月参加工作,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城建集团首都机场工程项目青年突击队长。先后荣获城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奥运工程建设特等功臣、北京市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奥运立功首都劳动奖章、全国奥运工程优秀建设者等荣誉。他所在的青年突击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

 

<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