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专访 > 正文

种玉米增粮上亿公斤——记市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

2014-05-07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生吃、节水、DNA指纹库,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都跟一件事有关,那就是玉米。把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串起来的人,就是玉米专家赵久然。如今的玉米早已不仅仅是多少年前人们裹腹用的粮食,它既可以是一种水果,也可以是一道“点心”,更多的成了健康生活代名词。这些也都和赵久然有关。

扎进农村一蹲6年

1986年,作为一名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一头扎进农村,一蹲就是6年。
  2000年秋收季节,因干旱许多郊区的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而大兴县长子营镇牛坊村的农民正喜悦收获着他们的玉米。邻近村的农民忙着打听是什么新品种,一问才知道,这个村2000多亩夏玉米种的全是“京早13号”。此时,一个年轻人正站在地头感慨万分。因为由他主持选育的早熟、优质新品种“京早13号”的示范成功,标志着夏玉米的第五次品种更新换代的到来。
  这一年,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年轻的玉米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研究员。
  在赵久然蹲点的6年里,形成了北京市春玉米亩产800公斤的高产规范化配套栽培技术,并创造了小面积亩产超过1300公斤的高产纪录,增产粮食1亿多公斤。

联手专家攻关“超级玉米”

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水稻给了赵久然许多启发,于是,他联合全国40多个优势单位和上百名专家开展联合攻关,进行超级玉米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研究,瞄准国际前沿水平,确定了超级玉米指标及技术路线,创新地将玉米单倍体技术、“高、大、严”及IPT育种技术与多年多点鉴定筛选技术相结合。他主持或参与选育出京科8号、京科25、京单28等30余个玉米新品种,均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所选育的京早13、京科15无形资产评估2630万元入资北京农科院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高产、优质、专用系列玉米品种选育”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京科25选育与推广”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目前还有20多个苗头组合参加国家及各省区域试验。

针对需求培育新品

说起赵久然的研究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玉米研究中心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简单说就是培育出好的玉米品种,农民不必增加投入,就能显著增产和提高品质,同时增加市民消费者食品的多样性。例如培育推广可以生吃的水果型甜玉米京科甜系列品种、色香味俱佳的京科糯系列品种、高产优质多抗粮饲兼用的京科系列品种等20余个。”
  从青绿的玉米地里随手掰下根玉米,剥开皮后直接就吃。许多人都还记得曾经的这一幕,2006年7月上市的水果型玉米,也就是鲜食玉米已经让百姓尝了鲜,也开了眼,至今天,这种玉米已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常备的食品。赵久然介绍说,这种水果型玉米汁多脆甜,而且具有浓郁的玉米清香,在口感上与石榴类似,吃后口中没有残渣,它生吃可以,熟吃口味更佳,它的甜度在16度以上,而夏天市民消暑吃的西瓜,一般也就在12度左右,也就是这种水果玉米比西瓜还要甜。也因此,这种玉米被分别命名京科甜183、京科甜126和京科甜189。目前,水果玉米已在平谷、顺义、昌平等区县推广种植1000余亩。

玉米有了DNA指纹库

和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指纹一样,玉米也具有“指纹”,而且不同品种玉米的“指纹”绝对不会相同。玉米“指纹”是由玉米内的DNA决定的,就好比给玉米品种提供了一张身份证。有了它,就可以快速、准确、简便地完成玉米种子鉴定、质量监控,防止假冒伪劣种子流入市场。经过赵久然近十年深入系统研究,玉米DNA指纹库于去年1月建立起来,目前已有5000多个玉米品种。
  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及应用,使玉米品种DNA指纹鉴定技术经济、简便、快速、准确,实现了理论技术化,技术标准化,成为农业部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形成部颁标准“玉米品种鉴定 DNA指纹方法”和“国家区试玉米品种一致性及真实性DNA指纹检测技术”。依托此项技术开展玉米种子纯度,及品种真伪鉴定工作保护了农民切身利益。运用这些成果为农民、育种科研单位、种子公司、执法部门做过5000多样次的“亲子鉴定”,无一失败,一些农民还依此打赢了种子官司。
  赵久然说,中心逐渐对外开展种子纯度及真伪鉴定,平谷一农民依靠这项技术打赢了官司。他和邻村的农民一起从一个镇级农技推广站买来“改良科甜110”玉米种子,种了一千多亩。但后来发现,长起来的植株高低不一,玉米颗粒也很少。王发带着种子找到玉米中心作“亲子鉴定”,结果发现自己买来的种子只有60%的纯度,与国家标准96%以上的要求相差很远。凭着鉴定结果,他们把这家农技推广站告上法院,获得了30多万元的赔偿。

率队十年跻身百强

赵久然说:“1997年玉米中心成立的时候,院领导让我负责筹建,我当时提出不要事业费,就靠自身科研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出效益,再反哺科研,为了就是给自己加压。最早成立的时候我们一共才7个人,8万块钱启动费,发展到现在有50多人,资产数千万,这期间没有一人下岗。”他说:“人都有优缺点,用其长避其短,但选育种子绝不能有任何瑕疵,我希望能够做到种子无缺陷,这意识着种子还要能抵抗病虫害,大风、干旱等自然因素,这很难,但我希望能做到。”
  人员不断壮大,事业不断发展,但赵久然带领的玉米中心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创造价值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和谐、高效、奋发向上的氛围,科学合理、及时高效地配置人、财、物资源,使整个中心能够高效运转和发展。2007年玉米研究中心在农业部举行的全国农业1077个科研院所综合实力评比中居第54位,步入全国农业百强所行列。

午报记者 董广红


赵久然小档案

    博士,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中共党员。兼任: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作物学会玉米栽培学组组长、北京市政府农业顾问专家、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生物技术及DNA图谱技术(BMT)工作组专家、国家现代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玉米首席专家。获农业部先进工作者、首都先进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突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国家级人才等荣誉称号。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