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人理发是她最大的快乐——记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下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者赵世莲
2016-10-12
作者:张晶
来源:劳动午报
“小赵,你来啦,我今儿带着小孙子一块过来的,你能给他也剪剪头发吗?”“没问题,大妈。”每周二的早上,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下庄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者赵世莲还没走到单位,沿途便有相熟的人和她打招呼。自从2013年当上了社区志愿者,每周二上午赵世莲注定是忙碌的。
为了少让老人等
自己忍着不喝水
每周二是下庄社区“暖心理发室”开放的日子,赵世莲会提前安排好手中的工作,并特意比平时早一点出门,赶往她的小小根据地——一间社区特意为她腾出的、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就算这样,她还是早不过热情高涨的老人们,看着已在“暖心理发室”门前自觉排好队的老人,赵世莲嘴上和大家打着招呼,手上已经忙不迭地从书包里拿理发工具了。
“来找我理发的多数是老年人,我怕大家等的时间长会着急,或者身体出现不适,所以只好自己尽量快一点。”记者发现,赵世莲说的“自己尽量快一点”并不是理发快,而是她自己忍着不喝水、不上厕所。从早上进门一直到中午,赵世莲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一刻也闲不下来。“最多时候,一上午能理十来个人吧。大家相信我,来找我理发了,我不能让大家白来一趟不是。”对自己的付出,赵世莲一带而过,她看重的是社区居民对她的信任。
年轻时打下基本功
重拾手艺服务居民
说起自己的这门手艺,赵世莲颇为得意。年轻时候,她曾在国家检察官学院的食堂工作,和同龄人比起来,她更加能吃苦,干事也特别认真。学院理发室的一位老师傅对这个不善言辞、埋头苦干的小姑娘青睐有加,一次,老师傅悄悄对她说:“你应该学一门手艺,这对你今后有帮助。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教你理发。”赵世莲动了心思,跟领导说了自己的想法后,没想到竟得到大力支持。
“那时候学徒不像现在,很快就能出师,老师傅对我们这些小徒弟的要求非常严格。”赵世莲说,由于年轻时候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以至于多年后捡起来依旧很顺手。
2013年,已到居委会工作的赵世莲得知街道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她想到自己也有一技之长,便自告奋勇地报了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开始,理发服务只是随着社区推出其他活动一起开展,随着响应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居委会决定辟出一块固定的地方定期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理发服务。
镜子安上了墙,专用理发椅子摆正了,还设置了等候的座椅,时间也固定下来——每周二上午开放,服务对象也从最初确定的80岁以上老人扩大到60岁以上……赵世莲和她的暖心理发室就这么红红火火地干起来了。
家住下庄社区8号楼的李淑珍,今年81岁,儿女经常不在身边,腿脚不好,走路离不开拐杖,社区成立了理发室,李大妈高兴的不得了。“看看我的头发,是小赵给理的,这要是在外面,20块钱也理不出来呢。”赵世莲说,每周二义务理发时,大妈们见面总有唠不完的家常,说不完的话,她们都喜欢挤在理发室,不想离开,看着理好的发型,彼此欣赏着。看着大妈们开心的样子,她非常欣慰。
11号楼杨红敏大姐的爱人患有肺癌,怕感冒,不能出屋。在化疗之前,他很想理理发,得知这个消息后,赵世莲二话没说,带上理发工具,就赶到了他家,利索地为他理好了发。
如今,暖心理发室的工作为赵世莲架起了一座与居民进行沟通的桥梁,给老人们提供贴心服务,也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街道总工会伸援手
理发室找到接班人
理发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一份工作,不少人觉得这行又脏又累,更何况服务对象是老年群体。赵世莲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却表现得十分乐观,虽然做的是简单而反复的事情,偶尔也会感觉到厌倦,但每每看到老人们的笑脸,赵世莲就会觉得自己受的这点累不算什么,“哪个岗位都要有人去干嘛。”她笑着说道。
但是随着暖心理发室越来越受欢迎,赵世莲开始意识到找几个帮手的重要性。“我就算再麻利,也得一个一个剪,看着排的越来越长的队伍,我心里是真着急啊。”赵世莲说。
赵世莲的“苦恼”得到了苹果园街道总工会的重视。为了能让更多居民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同时也为了能帮赵世莲分担一些压力,今年9月初,苹果园街道总工会举办了理发志愿者培训班,在工会的号召下,40余名社区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
赵世莲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在培训班,主要教授大家理发工具的执法、理发基本功和剪发技巧等内容,参与培训人员自带社区居民作为理发模特,大家首先观摩了赵世莲和另两位老师的剪发手法,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自带的模特试着进行理发,并不时将理发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
“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这让我觉得很欣慰,我希望大家能一直保持这种态度。”找到“接班人”之后,赵世莲的心情变得好了很多。她说,她要和“徒弟”们一起,把暖心理发室红红火火地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