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今日人物 > 正文

中建一局二公司印刷学院项目经理邓继文:停不住的技术创新

2016-01-26 作者:马超 来源:

  走进中建一局二公司印刷学院项目,入口处不远的一个小房子里,传来阵阵敲打声和焊接声。这声音可不是施工的声音,而是一名职工在搞发明创新。
  “我好几次进项目都看见他在忙碌,这可是一个爱创新的‘发明家’。”公司工会副主席娄桂霞说。
  娄桂霞口中的“发明家”,不是别人,正是印刷学院项目经理邓继文。爱管理的项目经理常见,爱技术创新并发明创造的项目经理并不多见,如今,邓继文在项目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已经有10多项。
  不墨守成规爱创新
  “邓继文担任项目经理时间不长,但很爱创新发明。”娄桂霞说。
  邓继文,今年53岁,已经工作了35年。作为中建子弟,邓继文受父辈影响,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冲洗胶卷。电焊工、钢筋工、木工、瓦工、工长……邓继文做过的工作很多,但他从不拘泥于传统,每次在施工中都会有创新。  
  经过辗转,邓继文来到印刷学院项目,利用多项技术创新节约了成本。
  标准化围挡板是邓继文在印刷学院项目中的第一项创新。邓继文告诉记者,由于施工现场就在印刷学院内,每天有许多学生路过,不能采用常规搭建围挡的方法。因此,邓继文想出了在地面钻孔用螺栓连接围挡的方法:用水钻在路面上钻孔,预埋方钢插入,四周用细石混凝土灌实,立杆与预埋方钢采用插接,四周螺栓顶紧,横杆与立杆、围挡板与横杆采用螺栓连接。
  相对于传统的围挡板,其采用螺栓连接,拼装速度快、整体性好、成型效果好、周转次数高、节省材料、占地面积小,节省人力,降低成本。“仅此一项,就节约了1.5万元。”邓继文说。
  有了第一项创新,邓继文停不下来,面对狭小的施工场地,邓继文再次进行了创新,因地制宜搭建了可移动式钢筋加工棚。
  正常的钢筋加工棚占地面积大,还需要有堆场,需要进行转运,费时费力。邓继文创新的可移动式钢筋加工棚,还是因为印刷学院施工场地小,没有可以用于堆放成品钢筋的地方。
  邓继文创新的可移动式钢筋加工棚全部构件均采用螺栓连接,主要由棚体、滑轮以及导轨组成。钢筋加工棚采用两组棚体结构,加工钢筋时,合二为一,全部钢筋加工作业均在加工棚内完成,加工完的成品钢筋在棚内码放好,加工完成后,将两加工棚沿导轨分开,塔吊进入直接将成品钢筋吊走,无需进行材料二次搬运。
  邓继文告诉记者,可移动式钢筋加工棚安装速度快、拆装方便、可重复周转使用、周转次数高、节约材料、降低成本,钢筋加工完成后,可将加工棚分离,用塔吊直接将成品钢筋吊走,减少材料二次搬运,节省人工。
  “这一项创新,为项目节约了资金约10万元。”邓继文说。如今,这项创新已经在中建一局标准化图册中推广应用,成为中建一局搭建钢筋加工棚的一个样板。 
  随后,邓继文还创新地设计了预制钢结构消防水箱,采用4个组合式预制钢结构消防水箱,节约资金约4万元。
  发明新材料解难题
  由于邓继文在工作中频频创新,也引来了领导的关注和大量同行观摩。在一次观摩中,市质监总局相关领导提出,目前北京市混凝土竖向构件养护存在难题,看邓继文能不能进行发明或者创新。
  得到领导的“点题”后,邓继文开始琢磨,不久就拿出了解决方案。
  传统养护方法浇水后水迅速从墙、柱面流下且蒸发快,浪费了大量的水和人力,又因为养护方法不佳,影响了混凝土的强度。为解决竖向混凝土构件的养护问题,邓继文带领团队发明一种新型混凝土养护材料,即聚氨酯泡沫塑料(海绵)热粘TPU膜,采用强力磁铁固定在墙、柱上后,从上口进行浇水养护,由于海绵的强吸水性,保证了养护材料的湿度,又由于TPU膜的不透水性,防止了水分的蒸发。
  这项新材料的发明,在印刷学院就可以节约用水近400吨,节约费用约8000元。“这项发明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正在审批中。”邓继文说。采访当天,邓继文还给记者做了养护演示。
  混凝土泵管阀门,是邓继文的又一项发明。在梁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通常采用汽车泵或地泵(布料机配合)进行浇筑。在浇筑过程中随着浇筑进度或工艺要求,需要将泵管从一处移至下一处,在移动过程中,泵管内遗留混凝土在泵管移动路径上会造成遗洒。该遗洒混凝土往往造成对未浇筑的梁板钢筋的污染,且不好清理,先达到初凝,就不能很好地与后浇筑混凝土融合,使得拆模混凝土观感及差,带有斑点,既影响美观,又影响混凝土强度。
  为此,邓继文发明了混凝土泵管阀门,安装于泵管端头,可以随时对浇筑混凝土进行开闭,避免遗洒,保证质量。目前,该项发明也在申请专利中。
  创新助力绿色施工
  邓继文除了技术创新和发明,还善于借助机械来实现绿色施工。
  在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绑扎是一项工作量大,施工时间长的重体力劳动,钢筋绑扎时间的长短往往决定了钢筋工程的施工工期。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施工周期,邓继文为工人配备了全自动钢筋捆扎机。
  “采用全自动钢筋捆扎机,可以节约4-5个人力,比人工做得更准确。这样也可以应对未来的‘用工荒’。”邓继文说。
  二次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特殊施工要求,混凝土不能集中同时浇筑,造成进场预拌混凝土在现场长时间存放,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搅拌,混凝土很快便失去了其流动性,出现假凝现象,影响混凝土强度。
  为此,邓继文在现场安装钢质混凝土储料池,进场预拌混凝土入池后进行低速搅拌,再将混凝土依靠重力卸入小型混凝土搅拌机,运至现场进行低速搅拌,随砌随用,使其具有很好的流动性与和易性,保证混凝土质量。同时,也避免了人工二次装卸的劳动强度。
  在邓继文的感染下,项目职工也纷纷开始技术创新,生产经理高辉受启发,制作了一个移动式安全通道,解决了安全通道长度不够的难题。
  目前,邓继文又在琢磨钢筋套筒扳手的制作,已经思考了一年,图纸设计出来了,目前正在做模具中。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