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后勤集团科保中心厨师徐秋萍:让“众口难调”变“交口称赞”
2015-12-21
作者:通讯员 李然 李世超
来源:劳动午报
大江南北、国内海外……在留下航天科研工作者足迹的地方,也同样刻印着一位航天厨师的足迹。他是徐秋萍,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后勤集团科保中心第二招待所的厨师,一名拥有34年工龄、从事外场保障工作22年的后勤人。
让“众口难调”变成“交口称赞”
“老徐”与美食结缘,已有30多年。30年间,他从学徒熬成了师傅,如今已成为了全能的厨艺专家:红案、白案,煎炒烹炸样样不在话下。在外场保障时,他只需要一个星期就能摸索到试验队员爱吃什么,接着就凭着一股钻研的劲头儿把大家之所好练就成自己之所长。经常在外场工作的试验队员们都知道,“老徐”的拿手菜是棒骨炖白菜和红烧肉。队员们爱吃,“老徐”也做得更加尽心:“同样是一块肉,我通过不断摸索,形成一套独特的‘徐氏’制作方法,一般人还真做不出我的味。”
在外场保障时,每到一处,“老徐”都入乡随俗,活学活用。南方小菜、东北乱炖、西北面食都能做出地方特色。到了条件艰苦的地方,由于菜源有限,“老徐”就从北京给试验队员配备荠菜丝,带去家乡的味道。为保证营养,还会特地准备当地的时令蔬菜。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群体,他都会千方百计满足大家的要求:遇到食量可观的,就在早餐中增加米饭和烙饼;遇到食欲不振的,就选用中草药配置成可口的香辣酱,赶制酸辣粉。“尽己所能、有求必应”是“老徐”服务保障的宗旨。
提起“老徐”的羊肉萝卜、棒骨白菜、焖酥鱼、酸辣粉、老北京炸酱面、油泼辣子、朝鲜泡菜,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不同饮食习惯的试验队员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老徐”用自己的精湛技艺让“众口难调” 变成了“交口称赞”。
他是试验队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超前服务,优质高效”。“老徐”和炊事班的后勤人这样承诺道。他们深知试验任务的重要和做好后勤保障的意义。为了让试验队员吃的健康,吃的满意,“老徐”积极征求试验队员的意见,根据试验情况,精心编制伙食计划,调剂花样,科学配餐,改善伙食,尽量兼顾各种口味,让试验队员有“在家”的感觉。
“老徐”绝对称得上试验队里的“多面手”,检修厨具、清扫厨房、食品留样……方方面面都是行家里手。他还是试验队里名副其实的“管家”,严格执行试验队预算,精打细算,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调配花样,保证队员伙食标准不降低。
“老徐是试验队每天起得最早、工作时间最长的人。”试验队员这样评价道。赶上试验任务集中时,试验队一百多人吃饭,时常分批次开饭,炊事班无暇休息。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老徐”带领炊事班“五加二”、“白加黑”地连续奋战在保障前线,吃苦耐劳、起早贪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试验队员的饮食始终是他的牵挂
都说“儿行千里母担忧”。2006年母亲去世时,“老徐”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外场,遥寄哀思唯有泪千行,只能用骨子里的那份坚韧抚平内心的伤痛。2007年,“老徐”手背烫出了个大水泡,他强忍疼痛坚守岗位,晚上回到宿舍用台灯烤水泡,让它快点好,唯恐耽误工作。今年10月,“老徐”的父亲病重过世,他也只是请了几天假,料理完后事就又匆匆背上行囊赶赴外场,试验队员的饮食起居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
这个“靠谱”的“老徐”不多言不多语,凭借着乐观向上、踏实肯干的劲头,在外场工作条件艰苦、生活单调的环境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试验队员们做好餐饮服务,为科研生产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伴随着飞航事业腾飞的脚步,走出了后勤人独特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