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村村委会出纳高文: 几乎全村老人 把存折密码告诉了他
清晨,山里寒气未消。
门头沟区雁翅镇跃进村里一片安静。一个高大的身影走出家门,脚步匆匆。这就是高文,今年50多岁,他要赶着去镇上的银行取钱,整个雁翅镇只有这一家银行。
高文就出生在跃进村,踏实本分,深受村民信任。他是村委会委员兼出纳。这十多年来,他已经成了全村老人和残疾人的“私人出纳”,义务帮大家跑腿儿取钱,几乎全村老人都把存折密码告诉了他。
“人家信任咱,咱就得把事给人办好”
坐着村里的车,颠簸了20里山路,高文终于在开门前赶到了银行。在柜台前坐定,高文顾不上抹一把额头上的汗珠,从随身大包里拿出几张身份证和几本存折。他先拿起一本递给银行柜员:“您好,安兴兰取500。”高文边说边拿出一张小纸条,对照着输入密码。不一会儿,窗口内递出5张钞票,高文小心地把钞票夹进存折,放回包内。随后,又拿起一本存折递给柜台,“安兴元,取1000。”说完,他又照着纸条输起了密码……
好一会儿,业务才办完,高文长舒了一口气。他打开包,又仔细检查存折和钱款是否放好。“这都是别人的折子和钱,千万不能弄丢了。人家信任咱,咱就得把事给人办好。”高文说着,憨厚一笑。
几乎全村老人都把存折密码告诉了他
第一次替村里人取钱是在2002年冬天一个飘雪的冬夜,高文刚刚睡下,家门就被擂响。高文开门一看,是安德华。安德华患有佝偻症,从小就直不起身子,和老父亲相依为命。“哥,我爸病了,这几天都管街坊借了几次鸡蛋了,实在不好意思再张嘴,家里该买粮买菜了,得取点钱,可你看我这身板,出不去呀……哥,去镇里能帮我取个钱吗?”安德华手里捏着个存折,话音里带着哭腔。
跃进村位于门头沟区深山,一天只有一趟公交车出村,赶上那两天下雪,唯一的公交车也停运了。安德华没招了,找到高文。高文爽快地答应下来:“你把折子给我,把密码给我抄一个。”
第二天,高文到镇里办完公事,赶紧到农村信用社帮安德华取钱。可到了柜台才知道,帮人取钱要双方身份证。高文着急了,“这麻烦了,安德华昨天也没给身份证,白跑一趟没什么,不过安德华那儿还等着用钱呢。”
高文拉住一位认识的信用社工作人员,解释着情况,这位工作人员虽然相信他,但也不敢违规办理业务。最后,还是跃进村村支书许纪丽作保,信用社才答应给高文取钱。高文这下放了心,可算是给安德华救了急。
这是高文第一次帮村里人跑腿儿取钱。打这以后,托高文取钱的乡亲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大。跃进村全村六十多户一百来人,绝大部分是60岁以上老年人,子女又多半在城里工作,几乎全村老人都把存折密码告诉过他。因为村里的老人或是残疾人要是取个低保钱、领新农合报销的医疗费、医院拿个药,总有街坊说:“你还跑啥呀,找老高帮个忙儿呗。”
近几年,村里买车的人也多了,可老人们还是愿意把存折和密码交给高文。“村里人没有不相信他的。”今年74岁的甄俊花说起高文,笑弯了眼。
甄俊花的孩子不在身边,老人的低保钱有两年没去取,算算也累积有一万多元了。一次,正好需要用钱,甄俊花就把存折给了高文,让他帮着把一万多元钱给取回来。由于没有补登折子,存折上并没有显示存款金额,这让高文犯了难,“您这折子上没写具体多少钱呀,您又取这么多钱,多了少了可不好说,还是让您儿子取,更稳妥。”“你还怕我信不过你?”甄俊花瞪起了眼,嗔怪道,“我这把年纪去镇里不容易,再说银行规矩多,我又不识字,闹不明白,找你我就踏实。”话说到这份儿上了,高文只好照办,顺利帮甄俊花取回一万元钱。
“哪怕自己累点也要把活儿干到底”
十几年来,高文记不清帮多少人取过钱,乡亲们都相信他,从来不改存折密码。可高文给自己立了规矩:“我不能记人家密码,谁让我取钱就给我写个密码条,取完钱我就把密码条撕了。别人托我取钱,只能我自己去办,就算没空也不能转给任何人,包括老婆孩子。”
高文还专门做了个账本:存折户主、上次取钱金额、存折余额……都记得清清楚楚。每次取钱回来,除了把存折和钱交给乡亲,高文还要让收款人在本子上按个手印儿。“账目清清楚楚,就没人说闲话了。”高文说。这十多年来,还真没人说过高文的闲话,每次村委会改选,高文都高票当选,1997年至今他已连续干了六届。
如今,高文的老伴儿到城里照顾孙子去了,高文则一直待在跃进村。即便是春节,他也只是在城里儿子家吃顿年夜饭,就匆匆赶回村里,他怕村里哪位老人有急事儿找他。
“老帮人跑腿儿,多累呀。”有人说。高文笑笑:“累啥?村里人信任我,我就得把这活儿干到底。”
□ 通讯员 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