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普外科医生姜勇: 把手机号变成了“患者专线”
北大医院,人头攒动。
门诊楼B超预约窗口排着长队,张秀文(化名)排在第7个,半天没动窝儿。她看看手表,眉头紧皱。踮起脚,伸长脖子往前看。一个虽不高大,但肩膀宽厚的背影映入眼帘。“是姜大夫?他怎么也预约B超?”
张秀文试探地叫了一声,果然是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姜勇。他看见张秀文,脸上有了笑意,“您气色不错呀!我有个外地患者,这两天该复查了,我提前把B超帮他约了。”
“您又给人留电话了?遇见您这样的大夫真是病人的福气。”50岁的国企职工张秀文快人快语。她也是姜勇的患者,刚做完肿瘤手术。
把自己的手机号
变成了“患者专线”
“这是我的手机号。”今年7月,张秀文出院时,姜勇对她说。张秀文有些懵,看病这么多年,姜勇是唯一主动给她留手机号的医生。
“姜大夫,带胡椒的菜能不能吃?”
“可以少量吃一些。”
“我最近经常低烧,是不是肿瘤复发或转移了?”
“好多原因可以导致发热,你除了发热还有其他不适吗?”
……
四个多月,姜勇仅答复张秀文咨询的短信就有460多条。
“张大姐属于问题比较多的,一般患者没这么夸张,平均每个人也就十来条。”姜勇翻看着自己的手机,“这是我的‘患者专线’。”这条“患者专线”已架设了七八年,这个号码,姜勇已写了1000多次。
怕外地病人来京花销大
他提前帮忙预约复查
50多岁的山东老吴是第一个得到姜勇手机号的患者。他患有间质瘤,在北大医院做的手术,术后每三个月需要复查一次。老吴一听,面带愁容。他家在农村,因为治病,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钱,复查一次,就得往北京跑一回,各项检查做完得两周时间,人吃马喂,开销太大了。
一次复查时,老吴支支吾吾说:“我能不能一年复查一次?”同为山东人的姜勇一愣,看着老吴俭朴的穿着,拘谨的神色,他一下明白了。
他的眼前,浮现出父亲的脸。2005年,姜勇入行的第二年,父亲因为疝气从老家山东来北京看病,就住在姜勇的外科病房。住院、术前谈话、麻醉签字……一系列手续办下来,就连当医生的姜勇都感到身心俱疲。
“病人不容易,病人家属更不容易,我们一句暖心的话,一个举手之劳,都是对他们莫大的安慰。”
思索了几秒钟后,姜勇在老吴的病历本上写上一串数字。“这是我的手机号,你放心的话就把就诊卡给我,三个月后我先给你预约检查,约好了你再来。争取让你一两天完事。”
自此,每隔三个月,姜勇就给老吴发短信,告诉他检查预约到了哪天。
姜勇手里的就诊卡不止老吴这一张。来自河北的老周结肠癌术后三年,每半年要来复查一次。复查需要抽血,三天才能取结果。
姜勇把手机号留给老周。每次,他都先把检查预约好,通知老周复查,查完让老周先回家。三天后,利用工作间隙,姜勇拿着老周的就诊卡到自助机上一刷,血液的化验单结果就出来了。姜勇看一遍指标,拿出手机,发条短信给老周:结果正常,放心。
为给病人回短信
愣在更衣室站了半小时
姜勇不忙?当然不是,他一上手术就得七八个小时。但只要手术一完就开机一一回复“专线”上的患者留言。
一天,从手术台上下来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了,姜勇打开手机,“滴滴,滴滴……”十几条短信一下子涌进来,都是患者的各种问题:有问术后能不能喝酒的;有传在当地做的检查结果请他点评的。姜勇站在更衣室里一一回复,整整半个小时。
不仅短信有来必回,面对患者的求助,姜勇也总是有求必应。
今年9月的一个周四,姜勇出门诊。一位30出头的女士一进门就哭:“大夫,我想求您件事,我爸爸结肠癌转移,有腹水,来不了,您能不能到我家看看他,多少出诊费我们都出!”
姜勇几乎没犹豫:“你把地址留给我吧,不过我下午有手术,几点下不好说,这是我的手机号,到时候再联系。”
这天,姜勇走出手术室已是深夜10点15分,他拨通了那位女士的电话,打了辆车,按着地址直奔西四环。
深夜11点走进患者家门时,姜勇看见62岁的老人躺在床上,因为腹水,肚子鼓得老大,已吃不下任何东西。姜勇赶紧为老人检查,又看了在肿瘤医院治疗的病历,然后嘱咐家属:老人疼要给他用止疼药;吃不了饭是因为腹水压迫了肠管,别强吃,可以去二级医院临终关怀病房输营养液。说完,他扭头看了看老人的房间,迟疑了一下,声音放低,语调和缓:“老人的寿命预计只有几个月,你们要有思想准备……”
那天,姜勇到家时已是凌晨1点多了。分文未取不说,还搭了近百元的出租车钱。
“这是我的手机号。”从医9年,姜勇反复写下的这11位数字,使短短的门诊时间无限延长。都说“相见就是缘分”,姜勇开设的这条“患者专线”,他眼中虽是举手之劳,却将医患之间那一面或几面浅浅的缘分,转化成深深的责任,成为一剂温暖的良药。
□ 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