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今日人物 > 正文

世界小姐 美的不只有外表 ——记北京市劳模张梓琳

2015-11-15 作者:余翠平 来源:劳动午报



  她是中国首位“世界小姐”冠军,任期内,她代表世界小姐机构周游世界从事慈善公益活动,募集的善款超过3200万美元,创造了世界小姐募集善款的新纪录;她还是影视红星,参演了《硬汉2》、《不二神探》、《大闹天宫》、《我的早更女友》等多部影视剧,她把公益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她就是2015年北京市劳模张梓琳。
  中国首位“世界小姐”冠军
  近日,记者在一个咖啡厅里见到了张梓琳,与想象中耀眼的明星形象不同,她一身黑色休闲服,素面而来,清新秀气的五官,柔和中带着水一般温润的语调,还有挂着淡淡笑容的脸颊,一如邻家女孩般亲切,只是那两条直而细长的双腿,182厘米的修长身材,在人群中有些闪耀。
  张梓琳出生于军人家庭,在北京市海淀区长大,从小就身高腿长显现出体育天分,小学六年级时被体育老师推荐到业余体校练习田径,主项是三级跳远和百米跨栏。
  2003年非典各大高校停课期间,张梓琳慕名参加了新丝路模特大赛,最后取得全国十佳模特的成绩,成功进入新丝路模特经纪公司,成为签约模特。而后“世界小姐大赛”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进入张梓琳的视野,从关注到积极参选,张梓琳逐渐与“世界小姐”有了不解之缘。
  “刚开始我跟一般人的看法一样,认为世界小姐只是一个选美大赛,可是在备赛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世界小姐的宗旨是‘有意义的美丽’,会有很多公益活动穿插其间,这让我非常心动。”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选的张梓琳,没想到命运给了她一次格外的垂青,2007年,张梓琳获得第57届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冠军,她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世界小姐”冠军。
  为越南山区的孩子捐建石桥
  在世界小姐任期内,张梓琳代表世界小姐机构到越南参加公益活动,在一次活动过程中,她和工作人员经过了越南一处山区,看到两岸苍翠的绿色植物茂盛生长着,湍急的水流上方,是一所简陋、破旧、摇摇晃晃的绳索吊桥,当时有几个背书包的十几岁孩子正小心翼翼穿梭在吊桥上,脸上是惊恐、担忧的神色,绳索吊桥伸向对岸,足有50米长。
  这一幕深深印在了张梓琳心上,询问过当地老乡后,才得知,由于河水过深,这里的孩子上学,要翻过河流,大约需要绕行几公里,如果想走近道,只能走破旧的绳索吊桥,而这座绳索吊桥年久失修,走在上面的孩子也是提心吊胆,生怕绳索断裂后,掉进河水里被大水冲走。
  “当时我的心被生生扎疼了,你知道吗,当地几乎是原生态的那种贫穷,看到孩子们上个学还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心里真不是滋味!”经过跟世界小姐组织工作人员商量,最终决定由世界小姐组织在这里定向捐助一座桥梁。
  半年后,张梓琳回来参加了新桥的揭幕仪式,当一座崭新的石桥横跨在几十米宽的河流两岸并印入张梓琳眼帘时,她心头升腾起了满满的自豪感。
  当时正下着雨,泥泞的路蔓延在脚下,张梓琳和工作人员被邀请到当地老乡家里做客,踩着石块、砖头一点点走过了泥泞的路,他们来到了一处门窗十分破旧的当地老乡家里。
  “家里简单的陈设让我起了恻隐之心,然而老乡热情地欢迎我们到来,脸上堆满了善意、感谢、温暖的笑容,他们把自己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们:虽然就是一些普通的糖果、当地的特色水果,但我们真的收到了最诚挚的感谢之情,心里无比感动、温暖。”
  “我就是个普通志愿者”
  还有一次,张梓琳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拉美国家的一个早产儿医院,这所医院是由慈善组织捐建,帮助早产的婴儿恢复健康。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较差,这所医院挽救了很多早产婴儿的生命。
  “来到这样的场所,没有华服,没有光环,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者。”这次出行张梓琳查看了医院的医疗设备,关注了医院的发展以及善款的流向,让她此行印象最深刻的是医院的走廊。
  “你知道吗,医院的那个走廊设计得很别致,走廊的左边,是早产儿刚出生时瘦骨嶙峋、插满管子、甚至奄奄一息的照片,而走廊的右边,则是这些早产儿两三岁健康、活泼、可爱的照片,尤其是早产儿灿烂的笑脸,特别让人感动。那种强烈的对比,真是让我感觉自己从事的公益事业,挽救了那么多孩子,特别有意义。”
 
  对话张梓琳:
  记者:您接拍过多部影视剧,在你的生活里,做演员和做慈善彼此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张梓琳:我感觉从事演艺事业能充分领略不同的人生,比如银行小职员、医生、教师等多个行业,都能在演艺生涯中得到实现;还能挑战不同性格的人。
  无论是体验不同的行业,还是挑战不同性格的人生,其实都是丰富地感受生活,不断积蓄自己精神能量的过程,让自己变得更多元、包容、平和。而做公益,是一种给予,一种“发散”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为别人或者世界做些事,让别人的生活容易些,自己也在不断给予中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和升华。
  记者:自2007年当选世界小姐,您就一直带给这个世界善意,您的身影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中,现在你对慈善跟以前的理解一样吗?
  张梓琳:不一样。以前我一直觉得做公益是有很强物质基础的社会名流才能从事的事业,跟普通人无缘,而且公益要么捐钱,要么给物;但在我跟世界各地的艾滋病儿童、残疾儿童或者贫困地区的孩子接触过程中,我逐渐悟到,成为公益活动中的一分子,是不分阶层,不分年龄的,只要你努力了一点,让别人的生活有了那么一点好的变化,那你就是在参与公益。
  改变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要做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一点,公益的层次有很多种,钱、物是做公益的一种方式,但是精神上的陪伴也是一种重要的公益方式,比如我去过的艾滋病儿童村,经常会在那里做几天志愿者,陪孩子们聊天,陪他们做游戏,平等的精神上的陪伴,让他们的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
  □本报记者 余翠平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