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今日人物 > 正文

哈爱民:跟水有关的事儿我都管

2015-07-20 作者:王路曼 来源:劳动午报

哈爱民(左)在污水处理厂现场指导工作。

  ■打下机井500眼  让村民吃水不再靠天
  ■建污水处理站69个  实现回用率100%
  ■雨夜驱车几十公里入村检查泥石流易发区
  ■他就是北京市劳动模范、密云县水务局高岭水务站站长——

  “哈站长,我们村有几户村民家里停水了,您看是怎么回事啊?”
  “哈站长,村里污水回收管道好像漏水了,什么时候能来维修?”
  “哈站长,牤牛河附近好像有一堆建筑垃圾,您是不是派人过去看看?”
  “……”
  采访哈爱民当天,正赶上小雨,窗外淅沥沥的雨声在谈话间隙中,听得很清。“事情太多了,每天都这么多电话。”因为总有人打电话找他,所以,当天的采访总是断断续续,为此,哈爱民满脸歉意,“没办法,在高岭镇、不老屯镇、古北口镇辖区内,只要跟水有关的事儿,我都得管。”
  打下机井500眼
  解决五万村民吃水难
  说起密云北部山区的吃水难题,当地的几代人都深有体会。“以前村里人都吃地下水,遇到干旱年景,同在一个村里,坡下有水吃,坡上没水吃。”小开岭村村民王明全告诉记者,可自从村里打了井,进行集中供水,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吃水问题,不管是什么气候,老百姓再也没为吃不上水而苦恼。
  “这都要感谢我们的哈站长。”王明全他们都知道,哈爱民为了让三个镇域内的老百姓都吃上水,可没少下功夫。
  说话间,哈爱民一边带记者一起查看村里的机井,一边向记者介绍,因为水位变化,不是每眼井都有水,他说,“近几年的气候干旱问题严重,我们每年都为了吃水而打井。”粗略计算,三个镇内,共有机井500眼左右,彻底解决了辖区内五万多人的吃水难题。
  除了打井,哈爱民的水务站还要负责这500眼机井的维修维护工作,“水资源是有限的,打井护井的工程太多,也是资源的浪费。”哈爱民说,农村的老百姓节水意识差,也是让他头疼的问题之一。于是从2013年开始,水务站开始在村里推广安装水表,让村民吃水付费。对于祖祖辈辈吃水不花钱的村民来说,安装水表的工作难度很大,但经过干部进村入户地做宣传,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就拿小开岭村为例,村里100多户都在2013年安装了水表,并实行用水定量,超出用水需付费的制度,“因为超出用量的水要付费,老百姓随意用自来水浇地、浇菜园的浪费现象少了。”哈爱民说,第一个月,仅有9户居民超出了规定用水量,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超出用水了。
  哈爱民告诉记者,他们规定的用水量足够一家人吃喝饮用,“其实,我们收钱并不是目的,节水才是目的。”
  建污水处理站69个
  污水处理回用率达100%
  “对待护水这项工作,我们的态度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说起这话,哈爱民一脸严肃,他告诉记者,高岭水务站辖区三镇坐落于密云水库上游,其中大部分面积位于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为落实密云县提出的保水第一职责,保护好密云水库一盆净水,在做好保水工程建设的同时,水务站必须把辖区内水源保护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哈爱民介绍,辖区内有潮河、牤牛河等中小河道十几条,中小型水库、塘坝26座,无数的支流河沟延伸入村。
  “为了做好护水工作,我们每月都要对辖区内的水库、塘坝、支流进行检查,查看流域内是否有乱倒垃圾或其他污染现象。”哈爱民告诉记者,每次检查工作人员都要转上三天左右,才能全转一遍。
  “通过检查、汇报对辖区内发现的违规生活建筑垃圾堆放点建立工作台账并督促镇相关部门及时清理,做到早发现、早清除。”哈爱民介绍说,仅2014年,他们就清理违规生活、建筑垃圾堆放点73处,清理垃圾1360Ø3。
  但即便这样定期检查,还是会出现有人随意倾倒垃圾,于是,水务站的工作人员除了定期检查外,只要下乡工作,就都下意识地在重点区域转上一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向其所在镇政府反馈,并督促其尽快处理。
  治理污水是护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水务站辖区三镇范围内,共建了69个污水处理站,和两个污水处理厂,“他们主要是收集村民的生活用水,进行处理,达标后,回收的中水还可以再利用。”哈爱民带记者参观了几个污水处理站和污水处理厂,并告诉记者,以前,遇到雨天,村里的路根本就没法走,到处都是雨水和混合的生活污水,现在污水被收集起来,不仅街道干净整洁了,雨水排放也更顺畅了。
  对于污水处理站和污水处理厂的工作,哈爱民的要求也非常高,他要求,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回用率都必须达到100%。“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源上保护水源。”哈爱民说,在这件事上,一定马虎不得。
  检查防汛工作
  雨夜和村民一起坚守
  “只要跟水有关的事情,我都得管。”哈爱民这句话中提到的“水”,还包括天上下来的雨水。现在正处于夏季防汛工作的重要时期,特别是连日来的不断降雨,让哈爱民都睡不好觉。“对于雨水,我真是又爱又恨。”哈爱民说,爱的是降雨可以缓解地区干旱;恨的是,山区多坡地,泥石流易发区较多,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是第一位的。
  为保证辖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每年防汛期间,哈爱民都要多次带队检查辖区水库塘坝安全情况,向村民讲解防汛知识。
  2011年7月21日,辖区普降大到暴雨,哈爱民冒着危险深夜驱车几十公里前往偏远的泥石流易发区西陀古村冒雨检查防汛情况,和百姓们一起度过了难熬的一夜。“危急时刻在现场。”是哈爱民对于自己的基本要求。
  对于防汛工作,哈爱民要求,工作人员务必做到“雨前检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确保辖区内不发生任何事故。
  走村入户的次数多了,村里的老百姓对他也就熟悉了。“涉水困难就找哈站长,他一定都能解决。”这样的好口碑,在村子里越传越广,哈爱民的热心肠也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认可。
  多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不断投入,水务站的工作任务量也逐年加大,在水务站人员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作为单位一把手,哈爱民经常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到一线工地,加班加点进行技术指导。五年来,他没有请过一天假,爬山、过沟,勘察、踏线,走遍了辖区400平方公里的沟沟坎坎。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