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司机标兵刘刚:节能驾车经验被编进书籍
■他勤于总结 经验编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经验汇编》
■他努力钻研 参加驾驶技能大赛获前十名的优异成绩
■他关心乘客 遇到老年乘客起步停车时总会叮嘱一句
■他就是公交集团第二客运分公司652路驾驶员、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刘刚的观念中,驾驶员的操作技术很重要,他常说:“技术的高低,会关乎到乘客的出行安全。”工作中,他也不断提高着驾驶技术。起步稳、行车稳、停车稳,这三稳是刘刚给自己提出的行车要求。在运营工作中,他时刻将“安全”这个词语牢记在心中。他觉着驾驶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开好安全车。刘刚还不断总结安全行车经验,并将经验和方法与其他职工进行交流。
刻苦钻研
“门外汉”变岗位能手
2009年至2012年连续4年被评为北京公交集团节能标兵;2012年荣获北京市“十大青年岗位标兵”称号;同年获得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第十名、北京公交集团“职业道德标兵”…… 这些年在工作岗位上,刘刚收获着不少荣誉,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努力。
2003年,初到工作岗位的刘刚,成为一名公交驾驶员。但这时的他还只能说是个“门外汉”。但是刘刚勤于实践、付出努力,“人勤车不懒”是他在工作中最大的体会。
新车型、新技术……公交快速的发展,对驾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刘刚。和任何岗位的新员工一样,刚走上公交岗位的刘刚,技术能力不高。“驾驶的车辆不仅故障率高,而且还费油。”这时,刘刚心里很着急,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提高技术水平的方法。
翻看专业书籍是刘刚提高技术水平的方法之一。为了尽快赶上车队中优秀职工和老驾驶员的技术水平,每天下班后,他都会拿着有关技术方面的书籍,然后对照着发动机,学习机械原理。
幸运的是,刘刚的刻苦被技术队长发现,得到他的帮助。机械常识、节能经验……在不断的努力中,刘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不仅如此,他的节油成绩还挤进车队前三名。
勤于思考
总结出节能方法
爱钻研学习新技术,是刘刚的特点之一。特别是在遇到新车型时,他的钻劲更足。2008年,刘刚所在的652路更换新车型,这时他开始研究起节油的方法。
“当时,公交车上使用自动挡,还挺新鲜。虽然分公司和车队都组织培训学习,但我感到知识还要扩充。”于是,刘刚边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边跑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
刘刚发现,车辆节油数的变化和安装的自动变速箱与发动机有关联。于是,他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具体掌握自动变速箱的结构。
在琢磨完自动变速箱的结构之后,他又买来专业书籍,对照车辆研究发动机的结构。经过努力,他终于摸索出一套节能方法———蠕动效应节能方法。“蠕动效应节能方法是指,根据变速箱的挡位控制来达到节能效果。”刘刚说道。
在车辆行驶到拥堵地段时,利用GB6120车型的蠕动效应,轻踩油门,随机加油,尽量利用滑行效应节约能耗;当车辆行驶到高速路段时,利用小油门控制车速,做到带油门滑行,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用好自动变速箱,确保车辆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他的节能经验还被北京公交集团编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经验汇编》中。
刘刚连续5年荣获北京公交集团节能标兵的称号。不仅如此,在车队的支持和鼓励下,刘刚还将节能方法传授给车队的其他驾驶员。“有个节油顺口溜可以说给大家,‘谨慎观察看路况,轻踩缓抬多滑行,转速不超1600,高挡低转是关键’。”刘刚说道。
勤于提升
技能大赛取得突破
一次车辆在行驶中,一位老人带着孙女上车。刘刚关上车门要起步时,他想跟以往一样,看后视镜观察车厢中的乘客是不是已经站稳或者坐稳。这时,他发现这位老人抱着小孙女还没坐下。于是,他急忙转过头提示老人:“您带着孩子坐好,我要开车啦”。
“公交人多一句提示,乘客就多一份安全。安全存在于分分秒秒,时时刻刻里,多一份叮嘱,就多一份安全保障。”刘刚说道。
为了更好地服务乘客,刘刚除了平时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以外,还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驾驶技能。2012年,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刘刚积极报名参加。
理论综合考试,场地S弯驾驶、平稳驾驶、故障排除实操考试……技能大赛不仅考试内容多,要求也很高,只有通过选拔、初赛、复赛,才有资格进入决赛。
为能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刘刚开始在业余时间备战。他苦练比赛考试项目,“工会还给我们发理论书籍,帮我们提高理论知识。”刘刚不仅准备着理论考试内容,还刻苦训练实操技术。
上午下班后,刘刚就跑到练车场练习倒S弯。然后,又赶回车队上下午班,不耽误工作。不仅如此,在其他人练习时,刘刚还在旁边观察,找窍门。最终,他以理论考试97分,实操考试88分,排除3个故障只用3分钟的优异成绩,获得技能大赛第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