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专“筑”的安全事儿——记北京住总商品混凝土中心安全工作
2016-02-15
作者:刘欣欣
来源:
北京住总商品混凝土中心隶属于北京住总实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现有正式职工469人。中心下设顺义、四元桥、百子湾三个搅拌站,拥有六部混凝土泵车、八条安全生产线,十年间百部绿色混凝土罐车安全行驶在浇筑路上累计六千万公里,高质量完成混凝土浇筑千万立方米。
近年来,中心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交通违法严重超标行为。自2005年至今连续十年被评为朝阳区交通安全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交通安全先进单位,同年获得2014年度北京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二级资质企业。
自主研发 让职工不用再感受“蹦极”
吕洋是中心负责设备的一名职工,曾经,在所有工作中最让他犯怵的就是每月一次对桶仓排气阀、安全阀的检修了。桶仓顶部离地面18米,直径8米,身强力壮的男人每次爬到半截也都要歇一歇。
“歇的时候往下看,地面上站的人就已经很小了。” 吕洋说,每次爬到仓顶部,腿都是软的。
而这只是刚刚开始,如果检查过程中发现阀门有破损,就需要现场修理,一个仓十来分钟,八个仓修下来就得一个多小时。几个仓之间用连廊和护栏连接,从这个仓走到那个仓的过程也很可怕。“底下都是空的,那感觉就跟蹦极似的。”
安全阀、排气阀虽然修起来困难重重,但是却必不可少。“如果阀门坏了,又没有及时修理,粉尘就会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中心副经理康镔向记者解释道。
如今,通过一系列环保手段及大量环保建设投入,住总商品混凝土中心真正实现了无扬尘排放、无噪音污染周边环境。
“通过自主研发,我们把收集粉尘的装置放在了地面上,通过布袋和筛网把粉尘收集到储存罐里了,不仅整个过程无粉尘了,还能再利用。”康镔说,与此同时,吕洋和他们的同事再也不用每个月爬高检修了。
住总商品混凝土中心关注安全、环保的措施不只这一项,全封闭的搅拌楼及料场可以将生产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降低到最低,对所在地区的空气实现粉尘零排放的生产。各站配备的污水、废料循环使用系统,将废砼以及车辆清洗等产生的废水、废渣再利用,实现污水、废渣的零排放的作业模式。
“虽然咱们罐车里的混凝土是水泥灰色,但是中心一直致力于创建绿色环保的生产环境,给咱们的混凝土戴好结实的绿色安全帽。”康镔说。
编顺口溜 让大货车不再是马路杀手
“右转弯,再慢又慢。”“手握方向盘,时时想安全。”……“我们发现右转弯时容易出事故,就自己做了一个口号,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编的顺口溜。” 康镔笑着向记者介绍说。
在住总商品混凝土中心,很重要的一个安全因素就是交通。中心拥有200多名司机,100多辆车,而且都是车长达到12米、自重十多吨的大货车,再装上混凝土后,一辆车的重量能达到将近40吨。
“如果一年能保证无重大事故,就是很好的成绩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心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投入了很大的力度。通过日检、周检、月检等制度,确保车辆没有机械上的问题。
在软件上,中心从司机身上想办法,不断提高安全意识。“我们每天都有早班会,安全是一定要讲的。每周还有固定的例会,雷打不动的必须全员参与。” 康镔介绍说,中心还积极采用安全管理信息化手段,运用新媒体平台,分享安全岗位动态,通过GPS系统实时监控,确保罐车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安全出行零事故。
如今, “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他人 不被他人伤害”的三不伤害口号已经深入人心。
沉着应对 急难险重面前显实力
那年“7·21”暴雨袭击北京城,22日凌晨1点,中心百子湾搅拌站突然接到中铁12局地铁7#线00标的紧急电话,“大郊亭广渠路施工段地面因暴雨冲击,出现大面积塌方,要求立即进行抢险!”
中心应急防汛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特别严重级抢险预案。中心搅拌站26辆抢险罐车迅速集合,第一时间赶到工地,中心紧急协调的两台泵车也在现场准备就绪。
抢险目的地坍塌约为面积300平方米、局部深21米的大坑紧邻地铁护坡桩,如不及时处理将对地铁基槽造成严重破坏。
通过职工们的集体努力,到22日晚19点共浇筑853立方米混凝土,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当时,轨道中心7#线总指挥孙健激动地说:“多亏有你们的帮助,不然就真的危险了”。
记者了解到,中心作为北京市应急抢险搅拌站,在保障日常浇筑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同时,中心的日常应急演练也毫不松懈,抢险队员时刻处于警备状态,确保发生险情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