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追雨20年——记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书函
他全然不顾自己右脚趾的严重骨折,而奔波在水务科研的荒郊野外;将父亲食管癌手术后的复查一拖再拖;疏忽了罹患老年性膝关节炎卧床不起的老母亲……年届中年的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张书函,为了追寻首都的一个“宝”,“疯狂”地寻觅了整整20年。
这个“宝”是什么?是他给儿子起的英文名“RAIN”(中文翻译为“雨”)。
北京10多年的连续干旱,使那汛期的天降甘霖成为稀缺;即使2012年的那场暴雨,也没能使首都真正的止旱解渴。雨水,上苍赐予的宝,20年来,他一直和水务同仁们努力着,努力把这个宝留下。
这20年,张书函时刻关注着雨水利用技术体系,积极推进首都“海绵城市”建设。不说在单位的日日夜夜,就是每次出差,这位水务人,早已患上了“职业病”,到哪里都要看看人家的雨水利用系统,可否能为我所用。
生在河南洛阳农村的张书函,目睹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的艰辛让他体会到,水对蔬菜的举足轻重。年少的他立下誓言:长大一定研究水的利用,少用水、用雨水、造福天下苍生。
从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化在农业节水和雨水利用的科研第一线中,烈日下、暴雨中、窨井里……都能看到他瘦弱的身影。
同事眼中的张书函,沉默寡言,是个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的“疯子”,把节假日排除在了人生之外。艰辛与忙碌使他患上了结肠炎。疼痛、便血,日渐消瘦,苦不堪言。然而他放不下正主持的国家“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水利部创新项目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只能利用午休时间跑医院。
当他和同仁们首次系统构建了城乡联调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体系,并使我国的雨水利用技术整体与国际先进接轨时,他久病卧床的老父亲撒手人寰。握着父亲冰凉的手,他泪如泉涌:“爹,儿没照顾好您!但您老可以放心地走,雨水利用成功了!”
当前,他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出了统筹考虑雨水排放、雨水利用、污染削减、内涝防控和城市防洪的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新理念,并提出了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思路,为城市雨水利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张书函笃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他要跨越自己,为更好地利用天降之宝,去走更长、更艰难却更宽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