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人物 > 故事 > 正文

改进切削刀具每年节省成本30万——记福田汽车北京发动机厂机加部女工吕平

2015-05-27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通讯员 郑贤 文/摄
  “长时间使用关节、抓缸体、抓工件,手就变形了,每天都是夜里两点多就疼醒了,弄点药抹抹。”说话间,吕平边摘下了厚厚的工作手套,伸出双手,纤细的手指已经弯曲变形,而且关节非常粗大。今年45岁的吕平是福田汽车北京发动机厂机加部的一名普通女工,她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5年。
  机器声轰鸣、满是机油味的车间,是吕平每天工作的地方。作为493缸体工段的操作工,她每天要对发动机瓦盖零件进行加工。站在2台铣床间,吕平娴熟地操作,看上去不大的瓦盖,每个却有5斤重,每5个为一套,吕平一天要完成200套。光是拿放这些工件每天就要重复800多次,总重量累计达到近1万斤,是她体重的100多倍。
  15年来,她不怕脏不怕累,努力学习机械加工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了生产线上82台机床的不同操作方式,成为生产线为数不多的“全线通”之一,也是唯一的女性“全线通”。目前,在整个发动机加工部,能达到“全线通”这种技能水平高度的员工只有4人,吕平是唯一一名女性。
  因为表现突出,2008年,吕平被提升为第三小组组长。当时在她所负责的一道工序上,出现了机器在切削工件时,刀具崩碎的情况。刀具崩碎,轻则造成工件漏序,重则导致工件报废。没有办法,工人只能频繁更换刀具,每次更换后还需要反复调试,短时需要几分钟,长则需要1个多小时,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开始没看出来是什么东西,后来有一个月吧,每天都看每天都看,因为它不可能是天天崩,有时候设备状态好了,就不会崩,两天以后、三天以后就会崩碎。”
  通过仔细观察并不断与维修师傅沟通学习,吕平修改了刀具夹持的部位,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这项改进,使刀具寿命从一天上升至2个月,每年综合为工厂节约生产成本30万。
  此外,在工作中,吕平还完成了类似改进100多项,包括生产线瓶颈工序改进、止口镗床的夹具改善等等,她还参与完成了20多个重大改进项目,总共为工厂创造效益2000多万元。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