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龙说:“自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那天起,我就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申奥结果一公布,我们劲松文体协会的表演队第二天就上街表演秧歌《好日子》来庆祝。”自此,不论是申奥成功的周年庆祝,还是奥运倒计时200天、100天,凡是和奥运有关的庆祝日子,总少不了何美龙和她的表演队的身影。
2007年8月8日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北京市体育局、社体中心在中华世纪坛举行全民优秀健身项目展示活动,何美龙和她的锣鼓队参加了演出。表演结束后,他们又到玉渊潭公园门前打鼓为漫步行走的嘉宾和群众助威。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和凤凰卫视采访了表演队,节目在电视台播出后,文体协会锣鼓队队员心情无比激动,大家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提高了,同时也觉得担子更重了,决心更加努力提高演奏水平,为奥运加油、助威。
情系奥运展示中华文明
劲松文体协会是劲松街道办事处在北京市成立的第一个以社区居民为法人的非盈利社团组织。会长和常务理事都是劲松地区社区居民,他们都是义务带领广大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从2005年7月成立到现在,已在劲松地区成立30多个文体队伍,实际会员3000多人。根据社区居民的爱好和需求,组建了30多个文体队伍:50多人的锣鼓交响乐团和腰鼓队;40多人的口琴交响乐团和民乐队、管乐队、葫芦丝队、舞蹈队以及两个时装队、四个京剧队、一个评剧队、一个越剧队,还成立了舞龙队。目前还有体育队伍达几百人的太极拳队伍,柔力球队伍,踢毽队、空竹队等。
在丰富社区文化的同时,会员们从协会成立之初就在何美龙的带领下,进行了很多具有特色节目的创作。比如:时尚和乡土气息结合的现代秧歌《你是我的玫瑰花》,大型广场舞蹈《欢天喜地迎奥运》,展现中华才艺的《锣鼓演奏》等等。这些节目在庆祝奥运的一些重大场合表演后获得了好评。据介绍,协会还在8月24日的男子马拉松比赛中进行了3段秧歌的串场表演。
谈起文体协会这几年的发展,何美龙说,其实自己做的事情很有限,就像成立初期,街道的相关负责人对她说的,劲松各个社区的文艺人才济济,就像散落的珍珠,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珠找出来,并把他们串联在一起。而她这几年就一直在努力把“珍珠”串好,事实也证明,她做得很出色,地区的很多文体骨干甚至艺术名人,纷纷为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义务作贡献。
何美龙还先后邀请国家二级指挥王锡儒,民族广播乐团大提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高仁勇,北京市书法协会著名书法家张荣光,国家二级作曲家高凤作为劲松文体协会顾问,讲课、策划演出。其中,张荣光长年义务坚持为地区书法爱好者授课,吸引和培养了近百名书法人才。居住在八棵杨社区的著名音乐家高凤先后谱写了《八荣八耻歌》和迎奥运系列组歌。何美龙得知劲松地区开展人文奥运进社区活动后,配合高凤谱写的奥运组歌编排了舞蹈,组织劲松地区上千人彩排,在奥运会倒计时100天时进行了展演。
团结友爱展现奥运风采
协会的一名老会员告诉记者,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提出了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相融合,而对于普通的北京居民来说,能传承并展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强身健体,倡导和平、友爱,也是奥运精神的一种具体展现。
在艺术团中有这样一个团员,她是个弱智残疾人,但她特别喜欢舞蹈。每次艺术团演出,她都站在边上看着,有时还要跟着跳两下。看到她想跳又不会跳,想参加艺术团又有顾虑的样子,何美龙请她加入队伍中一起跳舞。从此,这个弱智残疾人成为一名艺术团的成员。
自从来到艺术团后,何美龙一直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处处关心爱护,教她跳舞、唱歌,使她真正享受到一名正常人生活的权利与快乐。在何美龙的倡导下,三年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帮助,这位学员的智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她现在不但有了称心的工作,还有了美满的家庭,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文体协会还吸收了很多男同志,刚开始不少男同志觉得难为情,不好意思,活动一段时间后,很多人反映,身体比以前棒了,精神比以前好了,家庭也和睦了,就纷纷加入。很多会员都是夫妻一起来参加活动,如,农东社区一对夫妻一起学习拉二胡,一起吹口琴,一起演出。
加入黄衫军团助威奥运
8月11日,记者赶到农光东里社区文体协会的办公场地的时候,组织观赛的职工文明啦啦队成员正在开会,会长何美龙和协会理事正在派发任务,分发衣服、充气棒等道具,为第二天的曲棍球比赛观赛做准备。谈到协会成员能加入北京市职工文明啦啦队,到奥运赛场观赛、助威,何美龙表示,会员们都很高兴,更觉得无比的荣幸,在赛场上,大家都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为各国运动员加油呐喊,并倡导文明观赛的理念和风尚。
朝阳区职工文明啦啦队一开始组建,何美龙就爽快地接下了区里交给劲松街道的任务。“虽然区里只要求培训100人,但我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奥运中、体会奥运精神,自己工作麻烦点儿没关系。”后来区里报名参加的人数果然增加了,何美龙自我调侃:“我还真有先见之明。”
原来早在由市体育局主办的“文明啦啦队”的比赛中,劲松文体协会的会员们就拿扇子和自己设计的笑脸道具,用《微笑北京》和《欢天喜地》的音乐创编了大型表演,并取得了北京市社会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了甲级啦啦队,获得了参加重大赛事的资格。
为了能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能参加啦啦队,在奥运赛场为中国健儿加油,何美龙提前对400多名会员进行了啦啦队文明观赛的口号、动作等培训。啦啦队的成员中,有来自劲松地区八个社区的200多位居民,最大70岁,最小37岁,平均年龄58岁,这个啦啦队的方阵里有一对70岁的老夫妻,他们每天都和大家一起排练。
何美龙说:“在文明啦啦队的比赛和整个排练过程中,大家热情,认真,刻苦训练,克服了很多困难,在烈日下排练,在大雨中呐喊助威,用我们的朴实和激情,为奥运喝彩,为奥运加油!和其他来自各方的朋友们一样,大家一起用我们的微笑把满腔的热忱倾注在这千载难逢、百年不遇的奥运情结里。”记者 闵 丹 文/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