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理工大学,每天早晨去上课的学生们,总会遇到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人。他神情愉快的行走在往雷达所的路上,风雨无阻。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雷达专家”毛二可。
一辈子都在与雷达打交道
“我这一辈子没干别的。”谈起自己的经历,毛二可老师直说“简单”,因为不管做了多少工作,取得多少成绩,也绕不过两个字——“雷达”。
1951年,17岁的毛二可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当时是华北大学工学院),1953年,他所在的班级被确定为雷达专业,他也成了我国地方院校第一批雷达专业大学生。
在清理“胡风反党集团”的尾声中,毛二可的父亲被错捕错判投进监狱,他也受到了牵连,不得不远离雷达。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毛二可和几位同学组成了一个业余无线电小组,开始研究电视技术。没想到,他们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并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视第一频道使用权。
将个人兴趣结合国家利益
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毛二可根据当时数字信号处理和模拟信号处理的技术实现的水平,提出了一种模数混合的雷达信号处理机方案,使该处理器减小了体积、功耗,降低了成本。1987年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在多种雷达中应用。从1992年开始,毛二可研制了一种靶场用的小型测量雷达,这种雷达在使用上有特殊的要求,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和同事们一起采用了一些新的雷达体制和信号处理的算法,使测量的精度达到了要求,通过了靶场的验收,该项目获2001年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正批量推广应用中。
从装收音机、装电视,到雷达,到成为著名雷达专家、工程院院士,毛二可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词是“兴趣”。他说:“我喜欢动手,开始喜欢装收音机,后来学雷达,觉得雷达更高级了,就更喜欢研究了。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也都知道雷达对于我们国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让”培养年轻教师
毛二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带学生,现在他培养出的博士生、硕士生已达60多位。这几十年来,他不仅在专业研究上,给了年轻人悉心的指导,更在师德品行上,为后辈做出了榜样。
怎样为年轻人营造一个天高任鸟飞的环境?是毛二可近年来最关心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三让”原则:向年轻人让项目主要负责人位置,向年轻人让获奖殊荣,向年轻人让自己担任的专业学会委员职务。
对于自己积极培养年轻人的行为,毛二可笑说:“我虽然经验很足,但是精力不足了。年轻人有能力,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在进步,新的项目我做不完,我要多培养些人,让他们帮我做下去。”
午报记者 陈 曦
人物档案:
毛二可,男,1934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雷达体制和杂波抑制方面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三十多项重点科研任务。对我国雷达新体制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技术等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先后获光华基金特等奖、何梁何利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