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6-15 作者: 来源:

  陶涛
  第八届市青教赛文史类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教授
  把每节课安排得像电影一样精彩
  □本报记者 杨琳琳
  在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陶涛作为最年轻的参赛选手,获得文史类一等奖第一名。然而当记者提及她在青教赛中获得的荣誉时,陶涛却风趣坦言,自己最开始只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参加的。“当时也就是想去见识见识、学习学习。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风格,包括如何引入话题、怎样讲授一些比较吸引人的案例……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不同的学科。学科特点虽然不同,但实际上也有融汇贯通之处。”陶涛说。
  2011年,陶涛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走上了教学的讲台。任教初期的她,上课很紧张,老是不停的看表。“记得一次上课,我发现准备的课程内容讲完了,但是下课铃声还没有响……”回想起刚开始教课的情景,陶涛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以后,每次上课陶涛都会多准备一些内容。  
  人民大学一堂课的时间是90分钟。刚开始,陶涛觉得时间特别长。现在上课就比较自如了。“原来觉得不够讲的内容,现在觉得似乎还没有讲完怎么就下课了,比如说案例、一些前沿性的理论常常会讲得多。”
  陶涛比较爱看电影。于是她就在想,为什么听九十分钟的课往往觉得很累,但是让你去看一部90分钟的电影,你却会觉得还没有看够呢?“如果我的课能够像电影一样,那不就好了吗?然后我就想了一下,电影其实是有要素的。首先最重要的不是别的,是内容。看我们的传世经典基本上都是内容特别棒。所以讲课的内容要正确、前沿、丰富。第二个要素是逻辑。就像选房子,内容如果是面积,逻辑就是户型。逻辑清楚一些,他就会觉得一环扣一环,学生会跟着你走,你要是逻辑不清楚,人就会焦虑,就会跟不上。第三个就是形式。就像一个人化妆与不化妆是不一样的。第四就是教学的细节。第五是要在课堂上给点小惊喜,让课堂变得有趣。”
  正是有了这种想法,陶涛的上课形式总是多种多样,很受学生欢迎。记得有一次上课,讲大数定律的教学内容时,陶涛带了一盒硬币过去。用硬币的正反面举例,当你抛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它的频率就会近似为概率。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抛,每个人抛十次。一时间整个教室里就一片噼里啪啦的声音……最后整体的数字正反面刚好是一样的,当时所有学生都异口同声道“哇”,觉得很神奇。
  还有一次,陶涛讲管理学原理的内容,讲到蓝海战略时,她选取了黄尾袋鼠葡萄酒的案例。在全球葡萄酒饱和的市场下,黄尾袋鼠葡萄酒却能一下子挤进来,并找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赢利点。于是陶涛就把这种酒带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品尝,让他们亲自品尝这个品牌的葡萄酒跟平时的有哪些区别。“在品尝时,就有学生问:‘老师这个是不是很贵?’……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有一些反差,这样学生才会印象深刻。”陶涛说。陶涛的课即使是选修课,学生的上座率也很高,除非病得爬不起来了,否则都会去上课。一位学生还告诉陶涛,他是连续选了四个学期,才选上她的课。而她的课有时候学生给的平均分就是满分。
  除了教学,陶涛还当了一年的班主任,并且被评选为校级“十佳班主任”。她跟学生相处,就向对待弟弟妹妹一样。在她看来,大学班主任不同于以往,应该“需要出现时出现,不需要出现时就‘隐身’。不打扰学生自身的茁壮成长,同时也不间断默默的关心,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的学习能力。
  “青教赛取得的荣誉,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让我受益良多。不仅让我提高了教学水平,也结交了好朋友,找到了娘家人。”陶涛笑着说,“当年人大参加比赛的四位老师,我们经常会聚一下。学校工会也利用这项赛事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专门讨论教学的社区和平台,大家找到了娘家人。”
 
  杨渝平
  第八届市青教赛理工组一等奖
  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医生
  大赛让我更“会讲课”了
  □本报记者 白莹
  杨渝平是北京大学医学部运动医学专业的一名青年讲师,同时也是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的一名医生。2013年,杨渝平在北京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工组中获得一等奖。杨渝平说,“参加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打破学科界限,能与更多高手同台竞技,这样的机会值得珍惜。比赛让我更‘会讲课’了,懂得了从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技巧。”
  时隔4年,说起当时比赛的情景,杨渝平仍然历历在目。“记得当时我的参赛号是32号。那年5月22至24日,比赛在清华大学举行,当时有来自32所高校的7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我们医院医学部选派了8名选手参赛。”杨渝平说:“自己并不缺少比赛经历,但是与以往比赛不同的是,这次比赛更注重教师的基本功。我觉得基本功无外乎有二,课件+板书。一个是讲课内容,一个是讲课形式。当然,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影响下,板书已经逐渐被PPT的形式代替了,不过,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听懂。”
  为了达到最佳的讲课效果,杨渝平选择了自己讲了多年的课。“不怕重复,在一次一次的重复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逻辑性,完善课件。逐渐地,我发现自己学会了讲课。”杨渝平说,“以前,我发现自己讲完,学生的表情是木讷的,显然是没听懂,但是后来,我看到了学生的眼神亮了,好像是被点透了一般。”这里面的诀窍就是,把医学术语转化为生活用语。杨渝平举例,比如,在讲到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时候,以前做解释时,我会用到很多术语,学生听不明白,患者也不大明白。现在我会打比方,人的韧带就像马的缰绳一样,快速运动的时候才会用到,缰绳松弛的状态,马在慢走的时候,缰绳作用不大,人也不会从马背上掉下来。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韧带断了不会特别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但是运动员就不行了。
  就这样,杨渝平慢慢掌握了将学术性的知识转变为科普知识的能力。他在讲课时,学生听懂了;他在治疗时,患者明白了;他在比赛时,评委理解了。
  “比赛给我留下的另一大收获就是系统地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知识。”杨渝平将这个过程称为“恶补”。在备赛过程中,遇到自己不太明白的知识点,他会查文献、找资料,绝不含糊。因为在杨渝平看来,科学是原则,他不允许自己讲授的内容存在模棱两可的内容。“这就像做人,坚持才会成功。”杨渝平说。
  当然,比赛对参赛老师的心理素质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记得第一次上台讲课的时候,拿激光笔的手都会发抖,忘词就更别提了。杨渝平说,“经过了比赛培训的年轻老师,或多或少地掌握了把控节奏的能力。20分钟的比赛,需要写好几页的A4纸,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有废话,还要有逻辑性。真挺难的。最好的比赛选手,19分钟半的时候停止,这是最完美的。有的选手可以在最后10秒结束,也不错。”
  时间的掌控让杨渝平在工作中得以运用自如。现在,他还兼任北医三院的人事处副处长。“因为医院的节奏快,会要短,还要传达到位。这就需要主持人具备掌控节奏的能力。”杨渝平说。
  多年的努力,杨渝平也收获了多个荣誉:2012、2013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师,2012年全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特等奖,2014年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理工应用组第一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