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音乐之声
用音符织成我们一家的爱
北京市燃气集团高压管网公司 彭燕
已为人母的彭燕,是市燃气集团高压管网公司通州门站的一名普通高压调压工,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因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在北京职工幸福之家创建活动中,获得“2013年幸福之家”称号。
彭燕目前与丈夫、女儿,一起在父母家生活。记者在彭燕家看到,这是一个建筑面积80余平方米的三居室,厅很小,只有十平方米。但家中有母亲弹的钢琴、父亲吹的葫芦丝、12岁女儿吹的长笛,以及女儿近期赴莫斯科演奏的剧照,家庭的音乐氛围很浓。
彭燕1999年10月,与相识相爱一年的爱人结婚。结婚后,彭燕与丈夫、婆婆住在了一起。刚结婚时,彭燕也是满心的惶恐,怕来自婆婆的刁难,怕不同的生活习惯带来的冲突等等。但是婚后的生活带给她的却是和谐与温馨。每天下班后品尝着婆婆做好的饭菜,使彭燕逐渐融入到这个家庭,一家三口快乐的生活着。但不料一年后婆婆得了老年性痴呆症,照顾婆婆的重担压在了彭燕的肩上。然而对婆婆的细心照顾,爱人看在了眼里,夫妻间的感情更浓了。但是婆婆的病却越来越重,最终在他们结婚三周年纪念日的那天离他们而去了,她和丈夫都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中,但是这次的经历使他们更加珍惜彼此。
女儿出生后,彭燕一家三口搬到了她父母家,照看女儿全靠父母。彭燕的爱人在铁路部门工作,因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彭燕的父母和彭燕便撑起了这个家。丈夫回来的时候也是尽心尽力的孝顺彭燕的父母。彭燕的丈夫善良、孝顺、睿智、幽默,只要他在家,家里就会充满欢笑声,他还有一手好厨艺,只要他休息,一家人就有口福了,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而且每到父母的生日时,丈夫都会准时送上礼物,逢年过节还会提醒彭燕给父母添置新的衣服,天气好时他会开车带一家人出去郊游散心。爱人有句口头语就是“有事您说话”,连邻居都夸他是个热心肠。
彭燕在陕西天然气进京通州门站工作,离家较远,而且因为是四班三运转要24小时值班,夜里不能回家照顾女儿,所以照顾女儿的重担就落到父母的身上了,他们要负责接送女儿上下学,还要辅导孩子的功课,为彭燕解决了后顾之忧。2013年,公司举行的女工庆“三八”调压技能比赛,彭燕报了名,家人知道后都大力支持她,即使她在家也不用她辅导女儿的功课,也不让她干家务,让她专心在家背理论试题,最终以理论和实操都是第一的好成绩取得了第一名。这离不开单位领导和家人的支持与关心。
彭燕的家还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母亲退休前是一位音乐老师,女儿受其影响从小就喜欢音乐,而且乐感非常好,从一年级就开始学长笛了,她还经常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现在每年的新春联欢会上的长笛独奏成了保留节目,她还被评为了社区的“文明小天使”。父亲退休后也学会了吹葫芦丝。“我们家一到周末可热闹了,经常进行家庭音乐会,女儿吹长笛,父亲吹葫芦丝,母亲钢琴伴奏,有时还自弹自唱,我和老公欣赏,家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幸福满满。”
在彭燕家,记者除看到了很多彭燕父母、女儿演奏乐器的照片,看到了彭燕的获奖证书以及她父母一张张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奖章奖状。
彭燕的家并不宽敞,装修非常一般,摆设也很普通。但彭燕告诉记者,家是幸福的港湾。“对于我们这些工薪阶层的普通人来说,我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要拥有一个温馨和美的家庭,拥有一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的眼里,平凡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幸福。每天我们的心情是舒畅的,心境是快乐的,心态是健康的。我知足,所以我幸福!也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我确信从容坚持,幸福每一天,连起来,就是幸福的一生。”
全家领奖
吹拉弹唱让祖孙三代同台
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居民 申淑敏
走进于全喜、申淑敏夫妻的家庭,感到一股浓烈的文艺气息,架子鼓、笛子、手风琴等乐器成为了家庭里除了家具之外的主要“成员”。于全喜说:“乐器是我们展示才艺的‘武器’,而才艺又是我们家庭幸福和谐的纽带。”
申淑敏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家庭成员:“儿子于文涛36岁,儿媳屈文春35岁,孙子于博洋6岁,我丈夫于全喜64岁,我65岁。每次我们到外面演出,我丈夫吹笛子,我儿子弹电子琴,或者唱歌,我儿媳打铃鼓,我打木鱼,我孙子摇串铃。”记者看到了一段他们参加2011年北京市第五届家庭才艺大赛的视频。于全喜表演笛子《扬鞭催马运粮忙》。其他人员伴奏。在演奏中,有一段从慢板到快板的停顿几秒钟。于全喜说:“大人知道怎样停顿和停顿的时间。而小孙子只有3岁,第一次登台表演。我们都担心他会出现差错,没想到,他会恰到好处地停顿,之后随着节奏到快板。”为此,他们获得了这届的一等奖,奖金4000元。于全喜说:“这个奖金与其它我们得到的奖金都给孙子留着,为他学习乐器做准备,专款专用。”
“你们是怎样形成这个文艺家庭的呢?”记者不解地问。于全喜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学习了吹笛子,上中学的时候到少年之家学习吹笛子,算是科班出身吧。‘文革’时,我们夫妻先后到东北插队。我在连队里吹笛子,而她喜欢唱歌,共同的爱好,使我们走到了一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们夫妻先后回到北京。于全喜到北京重型机器厂,而申淑敏到石景山区原北辛安街道工作。但是,他们的共同爱好并没有放弃。
申淑敏说:“我们的爱好也传染给了儿子。记得石景山游乐场开张的时候,我们家就为游乐场出节目。当时,我婆婆、儿子都参与了演出。那时,我们还挺忙,有点‘走穴’的味道,从这个台演完之后,赶紧到另一个台上演出。这样我们家庭的演出也在石景山小有名气了。”于文涛说:“我的遗传基因里也有文艺基因。我长大后,也学习了许多乐器,比如,电子琴、手风琴,还有唱歌。我参加了两个乐队,又是演奏,又是唱歌,哪里缺人,我补哪里。我还经常随父母一起演出。现在石景山的哪个部门需要我们出节目,我们都参加。只是我参加工作后,有时能请假参加演出,有时请不下假,只好我父母去演出了。”
这样的家庭对儿媳屈文春有什么影响呢?屈文春说:“我很喜欢这样的家庭,我也爱唱歌,共同的爱好使我与丈夫走到了一起。我们的家庭很和谐。我也是有时间就参与演出。”
现在,家里有了第三代了。于全喜说:“我们正在培养第三代。值得骄傲的是,他参加了北京市第五届家庭才艺大赛。他是这届大赛最小的演员。我曾经在参加一次家庭才艺大赛上说过,几年以后,我会带着自己的孙子参加大赛,这个许诺实现了。孙子正在学习打架子鼓。”
幸福的家庭有不同的幸福内容。而这个家庭的幸福来自吹拉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