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劳动者周末 > 正文

专题

2017-06-15 作者: 来源:

  范志红
  第一届市青教赛一等奖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
  把课堂搬出教室走向大众
  □本报记者 刘欣欣
  范志红是1995年第一届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还获得过北京市教育教学先锋标兵、霍英东教学奖等教学上的奖励。
  在范志红看来,教师高高在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她的教学特点正是与学生沟通交流顺畅。“网络时代查询信息极为容易,科学文献内容包罗万象。与其传授一些细节性的知识,不如着重培养专业兴趣,让学生在课外自觉学习一些扩展性的内容,其实学生所缺的就是把所学所想综合思考、实际应用的能力。”范志红告诉记者。
  她让学生到超市去看食品添加了哪些维生素,让他们在课上讲出为什么要添加,与其他配料有什么相互作用等等。学生们一听挺感兴趣,课下主动查资料,了解相关内容,每组8-10分钟的发言,让学生们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快乐。
  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范志红还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我会帮助学生织就知识网络,告诉他们不同课程中的知识点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现在学习的课程内容和未来的专业活动有什么联系,让他们知道每一门课都是有用的。”
  因此,上过范志红课的学生通常都学会以一个准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食品问题,甚至回家还会和家长们讲解、纠误。
  除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外,范志红在社会中做起了食品安全科普的工作。因为她发现,尽管食品领域中的很多研究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但是对广大公众而言,他们还是不知道如何科学饮食。所以范志红扭转自己的工作方向,立志在食品科学和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树立科学健康饮食的理念。
  自从1996年开始,范志红就尝试撰写食品科学方面的科普文章,并用心琢磨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读者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待食品和健康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投入,她在食品与健康的科普宣传中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说起范志红的科普情结还得从她儿时谈起。范志红的父母均是大学教师,从小她见证了父母热爱学习的劲头,这也使得她自小就修炼成一名“书虫”。由于家里只买中西医、物理、数学、生物等书,甚至连一本小说、诗歌也没有,范志红儿时就看了很多科普书,从此埋下了一颗科普的种子。
  “没有任何一段和别人雷同,且言必有据。”范志红强调自己只做原创科普。之所以对自己高要求,主要在于她对自己的定位。范志红的专业是食品营养,这方面的知识医学界了解较少,而大众非常关心,说法众多,真假难辨。一旦说法缺乏根据,数据不够可靠,可能就会成为新的谣言,更难以说服医学界的广大受众。“我的科普信息严格限定范围,只涉及食品营养,帮助公众科学饮食,不谈治疗,不涉及任何品牌产品。”
  《是绿叶菜有利扩张血管,无关剩菜》《打败糖尿病:控制餐后血糖的五大秘诀》《吃得太素,也许更容易患上“三高”》……不断更新的博客,内容丰富多彩,也让她的“学生”范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走向了大众。很多常年阅读范志红博客文章的公共营养师,都把她的博客称作“博客大学”来学习。
  在2005年开博客,范志红说是因为她想到把所学所思放到网上去,任读者“开架自选”。后来,她又把科普传播渠道扩展到新浪微博和公众微信号。同时,她也希望自己的新媒体科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让学生提升融会贯通,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
 
  李娜
  第九届市青教赛理工A组一等奖
  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教师
  将数学定理与生活结合起来
  □本报记者 余翠平
  “青教赛给我们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一起探讨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更高效地接收新知识。”第九届市青教赛理工A组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教师李娜感慨地说。有了青教赛的经历,李娜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课程的设计。她说,大家一提到数学都会感觉抽象、枯燥,所以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平时主要给学校的理工科学生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是先给出定义定理和公式,再去证明,有着严格的逻辑推理,相对抽象。为了让数学知识学起来更有趣,我一般会从有趣的经典案例引入,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李娜笑着对记者说。
  李娜说,在讲“大数定律”时,她会先引用法国数学家蒲丰的投针实验:设有一个以平行且等距木纹铺成的地板上,随意抛掷一根长度比木纹之间距离小的针,计算针和其中一条木纹相交的概率。以此概率,蒲丰提出了一种近似计算圆周率的方法。通过这个实验,李娜会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跟圆周率毫不相关的一个实验,可以从中估计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李娜就引出了“大数定律”的讲授。
  “很多数学定律看似非常抽象,但是它们其实早已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常常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在分析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定理。” 
  李娜说,平时生活中常说一句话,叫“偶然之中有必然”,这里面其实就有“大数定律”的影子:一些偶然出现的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而必然出现的情况,则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只要实验的次数足够多,你就会发现,‘小概率事件’也将会出现,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大概率事件’,这也就是为什么‘偶然之中有必然’。” 
  而在讲授“贝叶斯公式”时,李娜会引入“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她说,当孩子第一次说“狼来了”的时候,人们可能认为孩子的话有80%是可靠的,就会选择相信;当第二次孩子说“狼来了”,鉴于第一次受骗的经历,人们对他话语真实度的论断会发生变化,下降到了50%;而当第三次孩子再说“狼来了”,根据以往两次受骗的经历,人们可能只相信孩子的话有20%的真实性……长此下去,孩子说什么人们都不会信了。 
  “贝叶斯公式,就是不断用后验概率来修正先验概率。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事情的发生会对之前的事情产生影响,人们会根据这个发生了的事情,不断修正自己对之前事情的态度,并从量化的角度描述出来。” 
  “此外,还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怎样用概率来解释,体检化验出现阳性反应如何用概率知识来解释,以及随机排队系统中的概率问题等等,通过对这些生活中谚语和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增大课堂互动的频率,从而让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最大化。”李娜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